教育部:学生营养餐校长应陪吃,餐费自理。日前,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实施细则规定,学生“营养餐”应以肉蛋奶为主要供餐内容,供餐模式应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为确保食品安全,学校负责人应陪餐,餐费自理。(6月15日《京华时报》)
最先由公益慈善者发起的学生“营养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营养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在前两天,《工人日报》还以《北京部分中小学营养午餐质量堪忧》为题,曝光了部分“营养餐”存在的“减少原材料,使用劣质材料,甚至超能力生产”等问题。
“校长陪吃”是个好举措。相信有了校长的亲自把关,“营养餐”的口味会越来越好,食品安全也更能得到保障。好的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一定要让校长们将“陪吃”进行到底,并且认真地去吃、带着对孩子们的感情去吃。只有这样,才能吃出“滋味”来、吃出“责任感”来。
很多事情要想做好,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而引起领导重视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领导“置身事中”而非“置身事外”。例如,针对矿难频发的现状,相关部门出台了“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一想到自己也须下井,矿领导还能不重视安全生产吗?同理,一想到自己要陪学生吃饭,校长们能不关心饭菜质量和食品安全吗?
由此想到了近年来引起很大争议的“特供食品”。虽然官方对此三缄其口,但显然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公众早已知晓:现在,航天员有航天员的“特供”,运动员有运动员的“特供”;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吃的东西是“定点采购”的,而某些特殊人物更是拥有自己固定的“特供基地”。
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试探着老百姓的生理和心理底线,不断考验着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能力和“维稳”的技巧。窃以为,特供制度已成食品安全乱相之源——试想一下,吃着特供食品的人,怎么可能会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有切肤之痛呢?
“校长陪吃”的经验值得借鉴,甚至可以全面推广。只有彻底取消“特供制度”,只有让所有的监管者和决策者“陪”老百姓一起吃饭、跟老百姓吃一样的食品,他们才会悚然而惊,他们才会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真正重视起食品安全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