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根据情况”调油价 岂是又多收了三五斗

2012年06月12日 06: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年年内第二次成品油降价似乎并不是新闻,时间点早被精准预测,但降幅却与预期相去甚远。以预测中的600元/吨与现实530元/吨的差距计算,这次调价足足为三大石油巨头“省”下了54.166亿元!(6月9日《羊城晚报》)

    好家伙。真没想到,就在大伙儿为油价重回“7”时代欢呼雀跃的时候,可能更要欢呼雀跃却是相关油企。虽说每吨下调了500多,结果两桶油自己省下得更多——省下的就是赚下的,一次调价“三桶油”就赚下54亿之多,岂是“又多收了三五斗”,真令我等刮目相看。

    从上周开始,各类预测便认为此次汽油价格降幅会在600-650元/吨,最高预测甚至是700元/吨。因为现行的调价机制在那里摆着,根据目前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调价指数,降价幅度是很容易得出的。

    谁知结果却“相去甚远”。就连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也连声感叹:“我算对了时间,却猜不透降幅”,这是何故?

    原来,现行调价机制不仅在于我们熟知的“22天+4%”,还有另外一句——根据国内情况进行调整。看来这一句起了关键作用。问题是“根据”的是什么国内的“情况”呢?是国内油价够低还是国人消费能力够高?如果这些都不是,那就是“根据”有关部门和油企的心思了。

    事实上,油价自有其规律。分析认为,此番国内油价即使每吨下调650元,也不影响油企的正常收益。这回却又要多赚54.166亿元,真不知油企巨头要赚多少才是个够!

    不用说,降价“不到位”,直接受惠者便是三大石油巨头。不仅如此,行内期盼已久的“定价机制调整方案”也遭遇搁置。由此来看,一句“根据国内情况进行调整”,很可能使调价机制成为空谈。

    过去,我们常常纠结与“22天+4%”,殊不知,这并不是调价的“要素”,“根据情况”才是真正的“要素”。(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王振峰:成品油价格激战能否带来惠民福音?

成品油“价格战”再现市场竞争魅力

别用“国内石油巨头主动降价”误导我们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