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走了,学术纯真留下来

2012年06月02日 11:09   来源:新华网   耿银平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资料图)

  6月1日《扬子晚报》报道,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当记者问及周老留下的遗产,他的孩子说,“他哪有什么遗产!他住得很简陋,说是红学大家,完全是一个穷人。”周老走了,应该让学术纯真留下来。

  所谓学术赤子,就是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就应该时时刻刻对学术发展充满敬畏感,对学术研究无限忠诚,富有赤子情怀。

  特别在遇到物质诱惑的时候,能保持孩童一样的天真,不贪恋财富,不羡慕富贵,心情平和,平淡如水。就像周汝昌所言,“我的视力只有0.1,右耳戴助听器还很难听见声音,自己不能读书,得找人读,我写的稿子一般人不认得,只有我女儿能认,这是跟命运斗争的写作精神和方式,我的精神绝不消极,绝对没有懈怠。”有了这种品格,学术之树才能永葆常青。

  单就周汝昌的知名度和广博而言,如果他愿意在某某研究会挂个名,或者参加个娱乐化学术研究会,肯定能得到较高的出场费。可他却“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红楼研究中,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晚年几近眼盲耳聋仍坚持做学问”。他的清贫,恰恰是学术品格恬淡超脱、豁达从容的一种印证。“珍惜羽毛,不慕浮名”,这才是“纯真学者”的最好证明。

  遗憾的是,当下“赤子学者”成了奢侈品。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耐得住寂寞的学者不多,许多学者更愿扯起“专家”和“院士”的大旗,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走穴不断,出场费翻番,让学术成了赚钱的工具和道具。

  从钱钟书,到巴金、王元化、季羡林,每一次巨星陨落,都会掀起一场“反思地震”。仅仅反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为这种学术纯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较好的经济支持,能让学者甘愿、愿意去追随和落实这种纯真,有心情去这样做,而不是过过嘴瘾!这是对周老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学术发展和文化研究的最坚实的推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