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学术休假,流行得起来么

2012年05月01日 07:38   来源:钱江晚报   付瑞生

  胡适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差不多先生”,调侃许多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遇事都抱着“差不多”心态,凡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即可。在当下的科学界,还有另外一位先生——“等不及先生”,他们不管是搞科研、做项目还是带学生都“等不及”,处处争先,效益为上,如此“更高更快更强”的背后其实是一声叹息——“杜甫很忙”。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恰逢五一劳动节前夕,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表示,该校将探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由此看,学术劳模们可以认真放次假了。

  众所周知,在现有科研考评机制下,杜甫想歇会都没机会。易中天将这一体系比喻为“学术养鸡场”,学术量化之后,大学老师每天都在计较发多少论文,发在哪里。大学就像个养鸡场,学校天天数蛋,简直就是地主老财的思维方式。比喻虽然辛辣,却点出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症结:今天撒把米,明日就数蛋。校长是“等不及老板”,而“等不及先生们”则以急着生蛋为第一要务。

  当然话说回来,生出来的蛋虽然蛋白质含量低了点,但毕竟还是蛋。更为让人忧心的是,更多的时间并不是用在生蛋上,而是应付繁复的“准生证”的申办上。一知名学者对《人民日报》记者诉苦:“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一般而言,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其中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行政化的“精准预算”和实际科研需求极难合拍。

  现如今,吉林大学率先推广“学术休假”制度,其实旨在给教授减压,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充电积累再出发。可是问题是,在现有的科研考评体系下,可能会落入无人喝彩的地步。一年不做项目,一年不经营人脉……这个风险可能谁也不想负担,到最后大家还是走回“等不及先生”的老路,继续放不下等不及。

  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已然制度化,我们当然不应该甘落人后,但是如果假是放了,科研体系却在反方向上继续“加油”,那么杜甫的黄金周依然不会轻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