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之争无益于拯救病态百出的房地产市场

2012年05月30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南室饮冰

    近日,楼市似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信号。住建部默许扬州出台的“买房奖励”政策后,厦门市放宽限购的传言“接棒”,紧接着社科院发布《房地产蓝皮书》称限购或将放宽。这不禁让业内质疑,难道风向真的变了吗?记者从多家业内专家处获悉,限购放宽很可能是一个“假信号”,预计年内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没有松绑的可能性。(5月29日《证券日报》)

    又是“限购”!2011年底,10余城市限购政策面临到期,引发公众好一番热议。随着时间推移,“限购”二字依旧高调挑动着国民神经。最近,关于限购政策是否应该继续推行下去的争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笔者认为,“限购”之争无益于拯救病态百出的房地产市场,与其延续“限购”之争,不如从根源上探讨下,如何让房地产市场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不再延续“限购”之争,原因在于限购政策不是解决楼市痼疾的根本之道。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投机炒房者聚集、楼盘价格虚高、市场虚火旺盛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央宏观调控的确是给楼市虚火泼了几盆冷水,限购政策在抑制投资购房、避免房价泡沫式增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2011年2月,北京住宅总成交量减少四成,非京籍人群的购房套数下跌八成。

    但从长远来说,限购政策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如果把痼疾缠身的房地产市场比作一名病人,限购政策好比止疼药,虽迅速遏制住了疼痛,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病人仍存在发炎、感染等危险。单纯依靠行政调控,不能化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

    如何在已有“止疼药”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根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顽疾呢?房价虚高,与供需失衡脱离不了关系,想促使房价回归合理区间,首先应在改善供需关系上发力。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虽然缓解了部分群体的租、住房压力,但对于一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压力递增的大国来说,想完全通过政府增加保障房供应来解决巨大的刚需缺口,难度很大。

    而之前媒体热议的合作建房,对于缓解供需压力是很有帮助的。这种让买房者亲自参与到房产建设中来的建房办法,改变了以往开发商自筹资金、购买土地的传统操作流程,能让百姓明晓房地产商讳莫如深的开发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更透明、更灵活的购买空间,有望打破垄断局面,成为激活房地产市场的鲶鱼。

    另外,应尽快改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制度弊端。根据2011年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显示,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是房地产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可持续的财政来源,改变与土地财政挂钩的地方政绩考核办法,同时完善法制监督,改进“招拍挂”制度,不再给地方政府违规转移土地使用权、坐享净收益的机会。(南室饮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社科院房地产"预言"遭围攻 限购放宽或是"假信号"

 

相关评论:

 

叶檀:中国房地产将左右为难

 

住建部肯定“扬州新政”是否预示楼市回暖?

 

潘建飞:刺激房产刚需或将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