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房地产"预言"遭围攻 限购放宽或是"假信号"

2012年05月29日 1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王丽新
    多位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限购政策将不会有重大变化,预计年内无松绑的可能    

    
    近日,楼市似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信号。住建部默许扬州出台的“买房奖励”政策后,厦门市放宽限购的传言“接棒”,紧接着社科院发布《房地产蓝皮书》称限购或将放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厦门市房管局第一时间站出来正面否认了放宽限购的传言,然而这场预期限购放宽风波并未平息。这不禁让业内质疑,难道风向真的变了吗?

    对此,本报记者从多家业内专家处获悉,限购放宽很可能是一个“假信号”,预计年内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没有松绑的可能性。

     限购放宽或是“假信号”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首次对房地产调控做出了“松动”的预期。该蓝皮书指出,2012年部分城市具体限购措施可能有所变化。对此,蓝皮书副主编、副研究员李恩平曾对媒体表示,“如对首套住房定义放宽、对二套住房限购放开、对非户籍人口常住人口限购放宽,限购手段也可能从硬性的交易限制转向信贷限制。”

    实际上,中国社科院的《房地产蓝皮书》的上述观点引发了很大关注,市场开始对限购松动形成预期,甚至有不少声音认为各地或许将会陆续出台限购松动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社科院上述观点同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多位专家对其释放限购放宽信号持否定态度。

    有业内分析人士称,截止到目前,直接针对限购调整的政策,还未出现能够过关的。无论是成都等变相松动限购,还是佛山限购令的松绑,包括上海的居住证三年可够二套房,这些松动性政策无一逃脱被“叫停”的命运。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最近相关部门再次重申限购持续,一些地方政府不太可能再次触及红线。

    “限购并不是‘一定’会放松的,而且各地情况均有不同。”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向记者强调,“预调,微调不是不可以,关键要看地方政府怎样把握尺度和运用什么方式去微调。只有在不踩红线,不碰触中央底线的情况下,一些做法才能得到中央认可。”

    年内限购无松绑可能

    
    “微调是在不改变中央调控政策方向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类似佛山等限购放宽的政策,从内容上看,是对楼市调控政策方向的一种翻转,出台的结果是一定会被‘按掉’的。” 北京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对本报记者如是表示。

    在陈志看来,限购是一种手段,是抑制为了“卖”而“买”的投资需求,如果放宽限购,则将不利于抑制投资炒房行为。因此陈志认为,结合目前整体大势来看,今年限购政策不会有松动的可能性。

    此外,陈志和陈国强均认为,如果地方政府要进行微调,可以在不改变楼市调控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调控力度和节奏上的把握进行微调,比如利用调整房产税以及提高公积金额度等方式进行微调。

    “限购今年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表示,杨红旭认为,限购不会松绑,而针对自住需求的政策总体方向是趋松。

    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也认为,虽然目前各地方政府的确面临着巨大压力,大部分开发商缓开工不拿地,影响了土地财政及土地税收,很多地方对楼市调控存在微调的需要。但是如果出台激烈的限购放宽政策则难逃被“叫停”的命运。因此短期内,限购不会松绑。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限购政策稍有风动,开发商便会“热烈反应”。而面对此轮限购松绑预期,有业内资深开发商向记者表示,现在房企根本不寄望于今年限购会放宽,开发商现在更关注的是其他方面的微调政策,因为开发商能够借助这些信息和市场反应来调整产品类型和制定开盘价格。

      房价下跌不超过三成

    
    上述蓝皮书同时指出,2012年房地产市场继续维持盘整态势,房产交易量将相对萎缩,房价可能略有回落,但大幅降价可能性很小。

    对此,杨红旭表示认同,他认为,整体而论,今年房价绝对不会下跌二三成。在杨红旭看来,2007年和2008年,全国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基本持平,预计今年这一指数将略逊于2008年。而相比2011年来说,预计房价下跌幅度将在5%以内。除此之外,从今年4月一些数据来看,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去年4月下跌1%,预计最大的月度跌幅不会超过3%。

    同时,杨红旭强调,市场预判切莫以偏概全,看到某个项目大促销,就以为整个城市或全国房价都会跳水二三成。

    除此之外,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在一次论坛上也指出,在正常的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不会暴跌。如果是出现下跌的话,按照结构性算的话,最多是10%-15%。

    值得一提的是,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从整体而论,房价确实不会出现暴跌,不过对个别城市来说,下跌幅度可能略有不同。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