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银行乱收费治理不能成为“猫捉老鼠”的游戏

2012年05月23日 0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升至2.8%,较去年四季度提高10个基点,净利润实现了24%的增速。诚然,这与贷款重新定价、银行加强中小企业营销、成本控制能力增强等因素有关,不过“费转息”对收益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伴随着银行高利润的社会大讨论,银行乱收费面临的舆论压力逐渐升高。今年开年以来,发改委、银监会掀起了规范银行收费的“整风运动”,这算是对社会舆论以及不满情绪的一个交代。

    监管部门的银行收费治理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很多不合理的收费减少了。但是也应看到一些银行为应付检查而采取的办法,比如将能够实现合规的收费合规化,不能实现合规的收费则增加到企业信贷利息支出上。由过去的“息转费”变为“费转息”,“左手换右手”的游戏使得银行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企业融资总成本也基本没有太大减轻。

    由此可以看到,银行收费治理仍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阶段,俨然成为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笔者认为,银行收费治理要切中要害,还得寻根溯源,从引发银行乱收费的各种因由中寻找答案,对症下药。

    我国银行业乱收费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游戏规则不完善,银行自由定价权过大。今年2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所规定的政府定价、指导价范围过窄,银行自由定价空间过大。同时,该《办法》出台后还未有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在规则落地方面存在难度。总之,有关银行收费的市场规则不完善给了银行乱收费以可乘之机,他们能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乱收费的“合理化”。

    其次,银行利用其强势地位,店大欺客。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体系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前社会资金环境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银行利用社会对于信贷资金的依赖,在信贷定价较基准利率有较大上浮的同时,增加其他收费项目,做大中间业务,获得更多收益。这不仅虚增了中间收入规模,也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从今年银行的经营策略看,银行做大信贷规模的限制因素增多、意愿降低,银行更愿意实施以价补量的策略,多收费就是这“价”的重要部分。

    最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后,既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也缺乏专门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消费者维权通道。所以,即使银行店大欺客,客户也没处讨说法,维权难度较高,银行乱收费行为更加有肆无恐。        

    可以看到,在制度、机制环境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收费治理大检查虽然能够起到震慑效应,具有一定短期效果,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转型,中间业务是银行未来发力的主要领域,银行收费的项目和扩张意愿也很强烈;而社会对于银行乱收费的不满情绪和舆论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有鉴于此,监管部门必须重视银行乱收费治理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治理银行乱收费问题,需要封堵银行可能从事监管套利的各种通道,实现银行收费的明码标价和透明。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明确银行收费规范,监督银行执行情况;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对于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绝不能姑息;提高银行行业竞争,增加直接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对于信贷资金的过分依赖。        

    当然,银行业务收费化是全球趋势。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精神:监管部门制定好“游戏规则”,银行提供物有所值的金融服务,金融消费者在给予合理收费理解和支持的同时还要维护好自身权益。(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治理银行收费可别下错“药

 

    银行收“融资服务费”算不算乱收费?

 

    银行霸王收费,相当于合法抢劫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