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行霸王收费,相当于合法抢劫

2012年04月13日 06:41   来源:红网   于瑶瑶
    4月1日起,银行服务收费项目要在其营业网点显著位置公示,让消费者知情。但是,眼下的问题是,银行的不少服务功能都是站在与己有利的角度,单方面制定规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与便利,并据此获取高额利润。记者就此采访多位银行普通客户,听他们倒倒“苦水”,说说对银行服务收费的各种意见。(4月12日《人民日报》
    
    在多位客户所倒的“苦水”当中,包括银行对短信提醒的收费、异地取款收取手续费以及混淆客户试听故意拖延客户付清信用卡时间等,客户每年将大笔存款投入银行流动,却连每年少之又少的提醒短信都要按每月2元的标准来收取,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而异地取款一向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即使各地区银行存在独立核算但毕竟体系是一致的,向客户收取手续费不就是强行向客户索取银行本该自己负担的各地区间的协调运作成本吗?
    
    其实银行霸王收费的现象远不止于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霸王收费的现象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将矛头指向银行自身。银行内部有很多体制都不完善,如价格管理体制等,都没有给客户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而且各种手续办理所收取的费用都可谓是变相地让客户承担一定可避免的开销。银行作为企业,的确有自主定价权,但客户毕竟是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银行如此明目张胆地进行各种不合理费用的收取,难保不会使客户大吐“苦水”从而失去客流量,这已经升级到企业如何发展的层面。再者,政府的监管工作也没有到位,没有发挥好他们的调控作用,到底银行的这些费用该不该收该收多少,也没有明确的交代。
    
    笔者认为,银行收费项目的公开,其目的是做到收费公平,毕竟这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银行首先应该认清自己服务于客户的身份,而并非向客户索取掠夺的强盗,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优化服务体系是目前的首要之重。而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政府也责无旁贷,银行收费的监管势在必行,相关价格管理部门应对此出台一个指导价格,而并非让银行主导市场,甚至损害客户的相关利益。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