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元,遭到网友质疑。报告负责人回应称,抽样“随机”且覆盖面广,可以代表全国;数据与民众感知差距大是因为富人较多,拉高整体平均数。(5月16日中国网)
家庭资产平均247万?
随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穷人的收入止步不前,而富人则越来越富,从数字上来看,似乎我国的国民收入、家庭资产的总量与均值在不断地提升,似乎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国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每个家庭都是百万富翁,但现实情况呢?可以说,我们是掉入了平均数的陷阱。
“泡沫”之下,家庭资产平均247万意义不大
在分析之下比较接近真实的“数据”,为什么一经发布就赢来了广泛质疑?甚至让大量网友“羞惭不已”,以明称自己“拖了数据的后腿”的方式来调侃呢?说白了与对客观数据的“感知”有关。这一明显有偏差的“感知”,为何出入如此之大?本质上又是这一“中国家庭资产平均数值”的“泡沫”程度有关。也就是说,这样的“庞大资产平均值”里面有着不容忽略的“泡沫”问题。
被平均的家庭资产,令人忧的贫富差距
其实,与感觉不符的又何止是家庭资产。近些年,诸如“被幸福”、“被富裕”之类的词之所以一再涌现,就是因为很多由官方、半官方甚至是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公布的相关数字所描述的“幸福”、“富裕”等,与公众的感觉出现了严重的不一致,“被”成为公众一再自嘲“拖后腿”的用语。
真实的“247万元平均值”更可怕
事实上,相比数据失实引起的舆情波动,如果“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元”是真实的,那么其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冲击无疑更为巨大。毕竟,与基尼系数的过于抽象不同,247万元的“平均值”无疑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比较性。它让公众更为切实地感受到贫富悬殊的存在,并能以数值化的方式精准地测算出家庭间的资产差距,因而也更容易激发公众的“相对剥夺感”,这或许才是许多人不愿意相信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你的邻居拥有494万的资产,而你手中只有一块钱,被“平均”到247万是否能让你感到幸福?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90%家庭总资产仅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15.4%”这样的现实下,247万这个光鲜亮丽的数字虽然满足了“美丽社会”的幸福感,却难以变成民众实实在在的福利。穿上华丽的外衣无法掩盖严酷的事实,在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生活不公正的现状下,人们需要的不是这些不切实际的数字,而是需要有“能够促使这个社会不断改善的危机感”才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