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票识读笔:“克隆创新”该冷却一下了

2012年05月17日 0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胡文鹏
    据称是“公共安全钥匙”的自主创新产品发票识读笔,却被证实是一把“公用钥匙”,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尴尬事件反映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诸多认识误区和浮躁心态——

    近日,一条关于发票识读笔的消息广为传播,令闻者啼笑皆非。两年多前,广西地税普通发票实行第三次换版,在新版发票中使用了GLD信息编码语音识读防伪技术,发票识读笔则是由广东恒立捷尔达公司提供、专门识读发票中GLD信息编码的“创新”技术。未曾想,经过多次实践,这一据称是“公共安全钥匙”的自主创新产品,却成了一把“公用钥匙”,将一些儿童有声读物误读为发票,一些其他地区的发票也一并中招。

    发票识读笔爆出乌龙,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奇怪,因为“这家公司的发票识读笔与儿童有声读物点读笔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并不能真正起到防伪效果。对数以百计的经营图书点读笔企业而言,生产研发点读笔在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通用技术。该发票识读笔可能存在的惟一创新,就是将识别对象由儿童读物换成了发票。

    可这样的技术,为何能带上“自主创新”的光环?又为何能作为创新防伪技术,被认可为识别手段?这一尴尬事件,折射出在全社会热切期待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部分创新主体正面临着创新心态不正、创新基础不牢、创新动能不足的3大困境,并直接制约了自主创新的步伐与成效。

    创新心态不正。在创新过程中,冒进浮躁,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等非正常心态已有苗头,这一苗头在个别区域、个别领域甚至还普遍存在。正是在这一心态影响下,有的创新主体奉行“拿来主义”,以求实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有的则是主张移花接木,以此博得“自主”的名声;还有的贪大求全,试图以量代质,甚至利用管理部门的管理局限,指鹿为马……防伪行业并不是不存在真正的“点读防伪技术”,比如青岛国税、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证件等案例中运用的防伪技术,虽然也采用类似于点读笔的硬件组成,但核心的软件编码部分却与“教育点读笔”完全不同。此次发票识读笔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些心态的集中反映。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主创新是一种历练过程,需要承受风险,需要经受挫折,更需要践行厚积薄发与久久为功的理念,不可一蹴而就。

    创新基础不牢。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百丈高楼都是平地而起。没有扎实的根基,创新好似空中楼阁。但在浮躁心态的影响下,部分创新主体不愿承担创新早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不愿做大量艰辛、繁重、复杂的基础研究,这使得不少行业严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君不见,曾经风靡一时的许多山寨电子产品,不正是因为本身不代表核心技术,又没有在通用技术上进行基础性开发,最终在市场风暴的洗礼中逐渐烟消云散了吗?

    创新动能不足。由于模仿、克隆等方式,既能免去前期的大量投入,又能直接见到经济效益,再加上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许多主体创新动能不足,更愿意对成熟的创新成果进行小修小改,然后借此去申请专利,迅速量产,获得效益。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压制各类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帮助创新主体尽快“脱困”,须各方共同发力。从创新主体自身而言,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发扬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的钻研精神,在基础创新、理论创新、关键领域创新上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增强创新的实力与后劲;从政府而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财税、金融、人才和法律等体制机制,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最关键的是,要让更多的创新主体通过创新在市场中获得应有回报,从而鼓励更多社会资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