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下,家庭资产平均247万意义不大

2012年05月17日 08:23   来源:中国网   毕晓哲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元,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遭到网友质疑。报告负责人回应称,抽样“随机”且覆盖面广,可以代表全国;数据与民众感知差距大是因为富人较多,拉高整体平均数。(5月16日中国网)

  客观而言,这一“数字”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中国城市家庭资产平均247万元的数据,利用了调查机构长达三年的时间,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如此大范围和长时间的“统计”,为数据的真实性增色不少。另一方面,这一“数据”并不同于与地方政府政绩、“面子”息息相关的就业率、工资增长、幸福指数等等,它只关系一个社会“总量”,那么,其“造假”和“注水”的动机就基本为零。

  然而,在分析之下比较接近真实的“数据”,为什么一经发布就赢来了广泛质疑?甚至让大量网友“羞惭不已”,以明称自己“拖了数据的后腿”的方式来调侃呢?说白了与对客观数据的“感知”有关。这一明显有偏差的“感知”,为何出入如此之大?本质上又是这一“中国家庭资产平均数值”的“泡沫”程度有关。也就是说,这样的“庞大资产平均值”里面有着不容忽略的“泡沫”问题。

  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二百余万元的家庭平均资产”不值钱,而是这一庞大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或“机动性”太差。这一调查出来的“家庭资产”大比例的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房产上,房产属于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不动产,它并不会直接可以拿出来改善生活、提高消费水平。以北京市为例,一平米约3万元的房子,公众拥有也只不过是一套8、90平米的房子,也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竟然就事实上成了“二百万”以上“富翁”。但具体到生活水平上依然会担忧分厘菜价的上涨、交通成本的增加......所以说,这个看似“富翁级别”的家庭资产,是一个与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准并不密切的“财富”,也是一个虽然拥有“百万房产”却生活拮据的“穷光蛋”而已。市民百姓自然不会心里上认同这一数据。其二,在构成“家庭资产平均247万”的数据中有一部分“投资”,众所周知,中国股市“分红”之难有目共睹,某些企业十余年来对持股者竟然“一分不分”就是证明。这样的资产构成部分同样提升不了生活品质,说是很有钱,但钱是被“深度套牢”的财产,同样给公众带不来幸福感。

  上述“两大因素”正是上述数据不被认同、事实上带有“泡沫”的现实。相比于我们,美国民众并不需要过多的财富比例用来“养房子”,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制度性构筑更健全,这些美国人或者说钱未必比国人多,但他们却可以“抽”出更多的“闲钱”用来旅游、休闲、玩乐。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民众的“钱”往往更实在、变现社会幸福度的可能性更高。这些不容忽略的事实上的“虚胖”的家庭平均财产,还剔除了“平均因素”,如果再考虑国人中约10%的富裕人群占有社会财富的50%的现实,以及政府财政收入近年来大比例提升的事实,具体到多数普通人和普通家庭上就变成了一个个“房奴”、“卡奴”、“孩奴”罢了。所以,这一“数据”的最大意义不过是说明国内财富总数的确确实实增长,但另一方面一个“感知”完全不同的结果又足以说明,国内贫富差距的拉大现实,以及与公众幸福指数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等制度性配置的滞后。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