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我说,我绝对不提“临时工”

2012年04月29日 07:05   来源:红网   知风

  26日,针对仁爱基金被指捐赠万辆劣质自行车的报道,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和时进龙。事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昂坪称,时进龙曾是他们聘任的志愿者办公室主任,但是已经到期了。(4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

  所谓“已经到期了”,是指在2009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事业发展中心决定聘任时进龙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仁爱基金”志愿者工作办公室主任。“从聘任之日起,聘期两年”。也就是到2011年7月聘任结束,时进龙是“到期的临时工”。

  常识告诉人们,但凡在工资待遇、福利地位上都低人一等的临时工被领导“重用”而“出人头地”时,一般都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笔者之所以将此称作“常识”,是因为这种手法已经成了有关部门应对丑闻的惯用伎俩。用得多了,不但起不到推卸责任的作用,反而成了笑柄。以至于在某些丑闻新鲜出炉时,舆论就会预测:会不会又是“临时工”干的?

  尽管这次仁爱基金捐赠万辆劣质自行车是“仁爱基金”志愿者工作办公室主任干的,但因其“聘任结束”,也给生拉硬扯了一个“到期的临时工”。

  虽然记者还在纠结于此前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网站“仁爱西部”上看到,任命时进龙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仁爱基金”志愿办主任的通知上并没有说明任期到什么时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位女性工作人员也表示:“时进龙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他在陕西开展的工作都是合法有效的。”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无关紧要。即便时进龙真的已经是“到期的临时工”,红十字会以此作为开脱的理由,不但显得老套,而且将进一步折损自己的公信力——因为,“临时工”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蹩脚借口。其产生的后果,很有点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意味。为人地道一点的,都应该对此有所忌讳。

  正因为“临时工”在有关部门应对舆论质疑时太泛滥了,只剩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自我解嘲。而红十字会在一片质疑声中,在诚信度大打折扣的舆论环境下,也去借用“临时工”这个俗套,哪怕有若干措辞上的理由,也会遭来更大的质疑。因为,被滥用的“临时工”,早已成了“替罪羊”的同义词。您红十字会本身就“有病在身”,这张“狗皮膏药”盖得住发炎的疮疖么?红十字会要是有一点自咎的意识,哪怕有一点自知之明,至少不会采用这种很容易遭到嘲讽的借口。

  更让人疑惑的是,就算时进龙真是“仁爱基金”志愿办“到期的临时工”,就能减轻红十字会在捐赠万辆劣质自行车这件事上的责任么?来自社会的捐款,最终落入了一个“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拉倒”的“临时工”手里,他可以“谁对我好,我(将捐赠的物品)给谁”,只能说明红十字会对捐款管理的失控和混乱程度比“正式工”干得更加严重。称之为“临时工”,无非是想证明其属于外人,“外人”都可以如此恣意妄为,“内人”还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因此,对于此类不招人待见的事情,若要我说,我绝对不提“临时工”。

 

  相关评论:

 

  “临时工”怕的不仅是被当替罪羊

 

  临时工=替罪羊:追责谁在“耍无赖”?

 

  4月28日:红基会为何总能将“脏水”泼向临时工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