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杯新茶,开启春天。就在西湖龙井因成为每斤18万元的“天价”茶叶奢侈品备受争议之时,河南多家茶叶企业迎风而上,宣称要将一款信阳毛尖打造成为面向公务消费市场的新的“茶奢侈品”,售价每斤13万元。茶叶价格为何如此昂贵?“茶奢侈品”又是谁在消费?(4月7日人民网)
从2000多元一瓶的天价茅台,到22万元一斤的“熊猫茶”,再到13万元一斤的信阳毛尖,天价消费品何以层出不穷?按说,奢侈消费品出现,说明国人有实力消费奢侈品,反映了国人雄厚的财富储备和旺盛的消费能力,应该值得庆贺。但仔细推敲,这些天价奢侈品,平民百姓有几人消费得起?即使有人买得起,大概也很少舍得自己消费,而是作为促进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送礼了。鉴于私人消费能力的尪纤,天价茅台、“熊猫茶”和信阳毛尖更多地瞄准公务消费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般说来,虽然“天价酒”“天价茶”并不杜绝私人消费,但更多的是面向公务消费市场,因为公务消费的慷慨大方已经尽人皆知。前几日,参加博鳌论坛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因为财务规定住不起五星级酒店而闻名网络。其实,他们并非住不起,美国的雄厚财力有目共睹,他们让世人艳羡的,是一套完善且力行的制度(包括差旅财务制度)。而我们即使资金匮缺,为了装饰门面也要硬撑,况且这些差旅费都是全报全销,中间存在的漏洞妙不可言,于是此前有媒体曝出某地考察团出国“去沙漠考察海洋”的奇闻也就见怪不怪了。
“天价酒”“天价茶”等奢侈品的出现,是一定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是社会奢靡风气的反映,反过来更对社会奢靡之风有推波助澜的影响。这从近期禁购风导致茅台价格下降可见一斑。“三公消费”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公务消费用的是公帑,但耗费公帑谋得的利益是否能够为公众谋福利从而促进公共福祉就很难说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款消费奢侈品引起的奢靡风气,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不说,更加侵蚀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基石。
平心而论,正常的公务消费不可避免,然而超越了一定限度就不是正常消费而成为“浪费”了。对于公款消费天价奢侈品,耗费公帑餍足私欲,社会早已忍无可忍。有人大代表建议“禁止公款购买茅台”,值得肯定,但还远远不够。仅仅规定禁止公款消费某某品牌的产品,而强力的制度支撑则付之阙如,按下葫芦浮起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公消费”难题。
笔者认为,可以探索设定统一的公务消费标准,超出标准者自行解决,并完善相应的制度支撑加强规制,提高对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防止制度陷入休眠,从而切实革除公款消费的毒瘤。据民间保守估计,每年的“三公消费”达千亿,这些资金省下来,投向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基础建设等方面岂不更能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更明显深远的效果,从而筑牢百姓的信任基石?
当然,“三公消费”的恶习不是一年两年积累起来的,在现实国情下想要一下子革除得干干净净也不太现实。毕竟,“三公消费”的惯性使得许多公职人员无法适应限制手脚的日子。那么,可以出台治理“三公消费”时间表,两年,三年,最多五年,完善制度,加强规制,逐渐培育公务消费的正常环境和气氛。如此,则可期慢慢关掉“三公浪费”的闸门,还社会一片清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