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不能演变成的哥和乘客是最终买单人,其他利益群体置身事外这么一种状态。油价作为最上游产品,其波动造成的困难,应该全社会承担,而不是部分成员负担。
继深圳、厦门后,北京、大连、昆明近日也纷纷上调了出租车燃油附加费。3月31日起,北京乘坐距离超过3公里的乘客燃油附加费标准由2元/运次调整为3元/运次,乘坐距离在3公里以内的乘客不收取燃油附加费。
上调燃油附加费后,各方反映不一。从出租车司机的角度看,会减轻一部分运营负担,也有的司机担心,选择打车的乘客可能因此减少,导致收入下降。从乘客的角度看,燃油附加费的上涨,毕竟是增加了出行成本。
不同的看法和担心,都是价格杠杆调节人们出行模式的必然反映,这并不奇怪。成品油价格机制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与国际油价走势的联动,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让包括出租车在内的市场主体,逐渐适应石油的起起伏伏。出租车业作为对成品油价高度敏感的产业,价格变动多一些,也算是与国际油价处在接轨的同一步调上。从保护出租车行业正常的运营环境出发,从用油成本越来越高这一大趋势出发,相信人们不会不理解燃油附加费的三级跳。
但这不足以成为人们打车成本越来越高的全部理由。一方面,成品油定价机制作为打车涨价的机制推动者,是否已经完善?为什么涨多降少?2010年就已摆放在案头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为什么动作总比涨价慢?人们有权知道答案。另一方面,国内油企炼油成本高,出现了巨额亏损,是成品油定价总是就高不就低的重要原因。到底亏损有多严重?“两桶油”日进亿金的巨大盈利为什么不能内部消化亏损,而需要全社会买单?人们需要知道答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当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明晰,燃油附加费的上涨就不免让人觉得勉强。
回到出租车行业来说。现实的情况是,燃油附加费上调后,运营者也有疑虑。可以想象:如果总是上涨势头而非有升有降,的哥们担心的没人坐车,就真的可能变成现实,那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好处?
的哥们共同的心愿是“降份儿钱”。迄今为止,这个真正能够让的哥安心、让出租车业保持发展势头的办法,却没有启动迹象。油价上涨,不能演变成的哥和乘客是最终买单人,其他利益群体置身事外这么一种状态。油价作为最上游产品,其波动造成的困难,应该全社会承担,而不是部分成员负担。
实际上,政府为缓冲油价上涨造成的压力,想了不少办法。每个月给的哥补300元就是其中一项。但类似的工作改进,同样是保护出租车行业该做的事。长期看,用油成本上涨的势头几不可逆,这一趋势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只有各方都愿意承担新增用油成本,油价上涨造成的压力才能稀释,行业和个人受到的冲击才可能最小。
相关评论:
合乘出租是不得已的选择
纾缓油价焦虑还需程序正义
值得提倡的“合乘出租车”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