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中国企业走出去 为何上瘾“伪并购”?

2012年03月31日 09: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加强,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国际购并联盟在华成员公司英特华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高达七成,而西方国家发起的并购交易失败率仅为40%。

    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收购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并购后仍然专注中国市场,属于“伪并购”。不少中国企业的收购名义上是借船出海,但实际只是为了弥补技术缺陷、壮大品牌体系,并没有把业务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仍然在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上开拓市场,这其实已经违背了“走出去”和国际化的初衷。

    为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一系统政策措施,例如,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到海外参股收购将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只需要自筹三成的购并资金,其余七成资金将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这样做的理由是,对冲庞大的外汇储备、利用升值的人民币弥补国内短缺的资源。  

    这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日本银行海外并购热潮一样。自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的升值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挥金如土,大肆购买美国的银行和企业,被视为美国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也一度被日本纳入囊中,以至于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不过,日本企业的教训并未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反而比日本企业走得更远。虽然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热情高涨,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所谓精心的谋划却往往走形,“好心”或正在演变为“坏事”。面对同一项目,“不差钱”的一些中国国企竞相报出高价,5000万至6000万美元的项目由于相互抬价而最终花了1亿多美元的情况屡见不鲜。

    2010年初,世爵将萨博从被通用汽车关闭的噩运中拯救出来后,萨博的财务困难已持续数月之久,不得不寻求来自中国企业的资金支持。就在萨博一筹莫展时,财大气粗的庞大集团走到了萨博面前,并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庞大先是向萨博支付了3000万欧元,用来购买萨博品牌;又以每股4.19欧元的价格出资6500万欧元购入世爵汽车公司24%的股权。

    后来,浙江青年汽车又与这对“新人”合作,共同推出新品牌。可谁知好景不长。在恢复生产半个月后,由于萨博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货款,供应商停止了供货,工厂便再度陷入停产。前不久,由于通用汽车的反对,收购以失败告终、萨博陷入破产。这让庞大集团、青年汽车都遭受到巨额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伪并购”案例为何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而后者的情况更多。人们注意到,中国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其领导人往往会频繁接受媒体采访,把一件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吹得神乎其神,有的甚至是在自欺欺人。

    2009年6月,四川腾中公司与美国汽车品牌悍马有所接触,国内媒体就掀起一股热浪,似乎悍马已是腾中公司的囊中之物。当时国内一家主流媒体的表述是:处于通用“覆巢之下”的著名军用越野品牌车——悍马今天终于被远在东方的中国“伯乐”相中。后来的事实证明,该并购还没有开始谈判,当事双方就宣布终止接触。

    在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蛇吞象”,面对这些大象一般的国际知名大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潜在风险既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经营整合的风险,也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我国与所在国关系的变化、当地工会的态度,以及当地的法规变化等等。其实,要减少海外并购风险,中国企业首先要明确投资目的,不能把境外收购简单视为购买“便宜货”;其次,还要准确判断收购对象的价值。只有这样,才可能实施真正成功的海外并购。(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奥巴马政府虚伪地对中国穷追猛打?

 

     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国际化经营人才 不能只靠引进

 

     民企“走出去”与中国制造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还需“做功课”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