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铁道部允许民资准入、温州民间金融试点提速、发改委推行阶梯电价等成为热议焦点,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有焦点就有争议,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争议本身,而是争议背后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中进行的。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争论了许久,矛盾也酝酿了许久,为何改革的发展进程仍如此滞缓?
更令人疑惑的是,从讨论国企改革的那一年起,无数的民间智慧、专家观点开始被集纳起来,逐步积累并试图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可事到如今,讨论竟然还停留在国企要不要改革的阶段,一些人甚至对改革持悲观态度,认为会陷入类似前苏联私有化的误区,并唱空改革。
民意集纳的量变竟然没有引起改革进程的明显质变,想必每一个关心国企发展的国民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仅需要讨论的热烈,而且需要讨论的效率。与其唱空改革或争论要不要改,不如跳出争议桎梏的本身,将眼光放远,为国企改革找出一条活路。
基于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体制,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以及能将国企发展的经济成果更好地惠及国民等原因,国企改革是肯定要持续推进的。想为国企找条活路,在现阶段,有关部门不妨认真考虑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管理,也就是常说的所有权处置。
从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看,现阶段奉行的保值增值资产管理目标不无道理。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国有资产并不是越多越好。因此,通过逐年累积国有资本来充实社会资本的旧有思维不能持续下去,这些长年累积的国有资本应该向非经营性资本有效转换。我们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现对国有资产处置权的优化处理,并有利于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孕育出成熟的市场化果实,让国有企业改革实实在在地迈开步子。
除了国有资产的优化改革,为保证未来改革的平稳推进,还需要周全考虑,保障被波及的弱势群体利益,即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保障改革企业中的员工利益。
当然,如果优惠政策还不足以保障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尝试利用法治的力量,为国企改革搭建一个科学的法治框架,完善民事赔偿机制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坚实的司法后盾。
国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坊间民意蒸腾着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期待。希望改革的方向不要偏离原有的初衷,而是在逐步健全法治、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平稳地朝着公众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清晓)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有企业改革:“完全退出”不可行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民资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别成了变相“圈钱”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