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睡觉”不应是农民工生活常态

2012年03月30日 09:19   来源:荆楚网   罗静宜

  来自安徽池州的韩双胜1997年就在京城做装修工,如今已被评为苏皖工长俱乐部的“明星工长”,说起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干完活和几个老乡工友喝点小酒、聊天、玩牌。他对记者说:“对我们这种工作来说,一天下来挺累了,哪还有时间精力去想别的。像看电影、去健身之类的活动,票价那么贵,我不舍得,专门跑图书馆借书也懒得去。”(3月29日《光明日报》)

  农民工群体,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今年三月初,民进中央就呼吁,取消“农民工”称谓,统一称为“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这从身份上给了这个群体合理的定位。但身份称谓的融入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广大农民工群体而言,他们的精神空虚已占据生活的大半。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出现,这种对多元娱乐文化的渴求就表现得尤为突出。“上班干活,下班睡觉”成为大部分农民工的生活写照。

  不久前,一张“流浪汉微笑看烟花”的图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照片中,流浪汉的微笑让无数人动容,网友亲切称之为“微笑哥”。“看烟花”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渴求,“微笑哥”的举动折射出部分消费不起文化的群体生活状态。身处城市的务工人群,斑斓多姿的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遥不可及,他们仅能以最廉价的方式去享用。

  这类群体的“文化寂寞”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反观文化政策,除了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外,我们还需在文化消费政策上予以倾斜。农民务工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离不开不断更新的文化元素。创造更多机遇,让更多人群能够参与到文化消费中来,这是制度设计不容忽视的范畴。

  “农家书屋”就是一个好的渠道,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由农民自己管理,并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等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另外,有媒体专门开辟农民工专栏,让农民工自说务工生活,丰富农民工生活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更深入了解这类群体。

  除此之外,还应该发动民间组织力量,让大量社会服务者给农民工群体以关怀,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生活状况,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实现有效的文化服务,构建起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文化生活之“渴”。

  在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化公有属性的真正实现应体现在文化可以平等地被不同群体享用上。让农民工搭上“文化快车”,与城市文化接轨,实现从身份认可到精神融入的跨越,让关心、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形成长效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对文化权利的诉求。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