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为何面临“无船可租”尴尬?

2012年03月23日 10:35   来源:东方网   陶崇银

  据报道,今年3月17日是上海自1991年以来的第189次骨灰撒海活动。但目前不少市民反映,前去登记预约海葬,却被告知由于船只有限,无法安排进入今年档期,只得预约到明年上船。(3月22日《新闻晚报》)

  据了解,1991年3月19日,本市举行了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动,113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011年撒海骨灰达到2259位,是1991年的近20倍。21年来,申城海葬参与者数量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递增。21年来,本市共组织海葬活动188次,接待参加海葬活动的市民17886户约86145人次;撒海骨灰23455位。按现行墓穴销售面积计算,21年来海葬活动节约了净土地3.5万平方米。

  我们知道,和土葬相比,海葬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无疑是更环保更生态的方式。遗憾的是,海葬在推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确实是很大的遗憾。在我看来,当下一些市民要求海葬却面临“无船可租”的尴尬境地,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对一些市民要求海葬的热情是一种挫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有关部门的服务应该跟进。

  应该承认,因为公共交通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便捷的道路交通逐步取代公共轮渡,客运轮渡行业规模大幅萎缩。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海葬事业的发展。比如,长期与飞思海葬服务部保持着合作关系的吴淞客运轮船公司经营困难——原先可供海葬运行的800人容量大客轮,“瘦身”为270人的车客渡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葬时,考虑到安全因素,船只要有一定的抗风性,所以一些运载量小的小型船只不适宜进行海葬运输。

  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海葬船只不足的情况,我们不妨借鉴其它一些城市是做法。山东青岛从去年开始已启用游艇实施海葬活动。在我看来,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海葬“瓶颈”,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对进行海葬的市民家属提高补贴的标准;对经营海葬服务的社会性服务机构,也进行财政补贴,减轻他们的负担,把海葬这一项公益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