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南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3月21日《人民日报》)
此消息一出,叫好者有之,拍砖者有之。鼓掌叫好的,认为中南大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突破;拍砖质疑的,认为此次破格难脱草率之嫌。
先看看刘路何许人也。刘路是中南大学的一位普通学生,不同之处在于它证明了国际数学界许多研究者未果的学术难题。出于兴趣、自学数理逻辑的刘路,在2010年10月的一天,将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开先河地证明了不少学术前辈望之兴叹的西塔潘猜想。不少人穷其一生寻找证明该猜想的方法而不得,刘路做到了,他成功了。
其实,能够做到这样的成绩,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中国数学界,自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杨乐、苏步青、丘成桐之后,好久没有出世界级的数学家了。对于刘路来说,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他从小到大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执着求索,是他成功的奠基石。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证明西塔潘猜想是他长期求索的结果。他完全有资格被聘为国内最年轻的教授。
应该说,中南大学聘请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院,是对学术研究的褒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大都需要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性。幸运的是,刘路一朝成名天下知了。龚自珍有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时候,并不是缺少人才、缺少大师,而是我们自身做得不够。像刘路这样的年轻人,数学界的后生晚辈,数学界的新星,学术上奖掖后进,对年轻人而言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如果没有及时发掘,刘路过些年或许会泯然众人。我们一直说缺少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中南大学的这种做法,开了个好头。
相较于“29岁官员”而言,我们更期待“22岁教授”的未来。“29岁官员”横空出世,我们或许会怀疑他是否有背景支撑,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22岁教授”出现了,我们倍感欣慰。年轻人在众人望其项背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好苗子,我们该细加呵护、细加培养。中南大学做到了,重奖100万改善他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诚意。
钱学森晚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南大学聘请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院,是一个好的开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