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厚暖帽、身穿红马甲,这是刚刚过去的冬季里长宁区街头交通志愿者的醒目标志。红马甲为统一配发,厚帽子则出自居民牟桂君的一双巧手。64岁的牟桂君看到志愿者的单帽不足以御寒,她动手织了572顶厚帽。(3月18日《解放日报》)
572顶厚帽,既凝结着牟桂君的殷殷爱心,又洋溢着她的感恩之情。牟桂君老人腿脚有伤,平日多亏有周围邻居和小区志愿者照顾。脚病一治愈,牟桂君做的头桩事就是上虹桥志愿服务网,报名参加交通志愿者,并动手为交通志愿者织了572顶厚帽。在牟桂君的感召下,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她的编织爱心队伍,从织暖帽,一直织到暖鞋、暖袜。
在长宁区,因滴水之恩而涌泉相报的志愿者故事还有很多。如今家已搬到外区的大学生志愿者小阎,每周都要回长宁给孩子们上课。原来,小阎以前在长宁读高中时,志愿者的悉心辅导令她获益匪浅。韩阿姨是位癌症患者,在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治疗期间,得到志愿者的细心关照。出院后,她极力要求回医院做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病友……
长宁区的情形,也是上海的缩影。今天上海有志愿者服务基地329个,注册的志愿者已达102万人。这些志愿者中,有多少人是像牟桂君老人、大学生小阎、韩阿姨一样怀着感恩之心走进志愿者队伍的,未有确切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决不会小。由受助者而变为助人者,一个个感恩图报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内涵,演绎了奉献精神春华秋实,爱心火炬传递不息的动人风景。
志愿者真诚助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受助者的报答。但是受助者的感恩,无疑既是对志愿者的感谢,又是对志愿精神的弘扬壮大。如果说善行义举是正极,那么受助者的认同就是负极,两极对接更能让善行义举保持流动不息的“电流”。我们的社会是互动的,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社会环境。多为他人提供一点帮助,多给他人奉献一点爱心,当他人的生活中多了一点温暖光明的时候,当他人在获得温暖光明之后也加入了互动的行列,我们社会的温暖和光明就会更多。
无须讳言,今天也有一些人,还缺了些感恩意识。他们只想得到别人的服务和帮助,只希望别人都当“活雷锋”,自己则则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看看织了572顶厚帽的牟桂君老人、每周都风雨无阻给孩子们上课的大学生小阎、身患癌症仍要做志愿患的韩阿姨,这些人难道还未受到触动吗?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