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破烂王”8年献血为感恩想到的

2012年03月02日 09:32   来源:东方网   林伟

  以收废品为生的34岁杨以桥家当相当的少,但他说,自己家中有“价值不菲”的东西:小心翼翼从箱子里拿出一包用软布扎紧的包裹,打开来,原来是30多本献血获奖证书。事实上,30多本献血获奖证书只是杨以桥无偿献血的一部分,在上海的7年多时间里,杨以桥已贡献了超过35000毫升血,相当于捐献了8个成年人身体血液的总和。

  如果说仅凭这点“新闻”,恐怕还不足以令我们感动,但接下来的“新闻”就不得不让我们感动了。

  从报道中获知,今年34岁的杨以桥是山东济宁人,十几岁起开始外出打工。1998年7月,因建筑物倒塌,在呼和浩特建筑工地干活的杨以桥被压在下面,“是同事、附近居民,一块砖、一块砖把我从瓦砾中扒出来,送到医院的!”虽然那次事故导致自己右腿严重骨折,但杨以桥记得,在救治过程中,自己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而其中就有400毫升的血,“经过这些事,我觉得自己要感恩。这也是我选择献血帮助人的一个原因。”

  于是,从2004年开始,杨以桥一共贡献了5次全血和51次血小板,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20日。“这个是白玉兰奖,这个是奉献奖金奖,这个是……”杨以桥几乎囊括了献血相关的所有奖项。

  毫无疑问,杨以桥献血助人为感恩,既令人感动,也给人启示。我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心灵的震颤,一种灵魂的觉醒,一种情感的燃烧,一种思想的辐射;感恩,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一种力量……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现实生活中、本职岗位上。当一个人能感恩时,就会用全部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诺言。

  由此,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雷锋。在笔者看来,雷锋就是一个感恩的典型。雷锋为何一直乐于助人?因为他受到党和人民的照顾而怀有感恩的心。雷锋不满7岁时便成了孤儿,是党和人民把他养育成人。于是,他便满怀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当我们“走近”雷锋,读雷锋日记,就不难发现,他正是怀着这份浓浓的感恩情怀去回报社会,服务群众,这才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

  从杨以桥身上,我们看到,人不可能脱离群体独立生活,只有抱有感恩的心态,才会热爱生命,关爱他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