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为什么一来中国就“学坏”了

2012年03月19日 07:12   来源:齐鲁晚报   崔滨

  几乎每个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在中国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冒险游戏。日前央视的3·15晚会,便曝光了麦当劳这个知名的国际品牌。

  被曝光的事情并不新鲜,在麦当劳北京三里屯店的厨房里,掉落地上的牛肉饼,被店员不做任何卫生处理地捡起继续加工成汉堡;同时,过期的鸡翅和水果派等,也在更换包装和制作日期后继续出售。

 

  也许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有些不够劲爆,因为所曝光的麦当劳的问题,早已是多年顽固不化的老问题,而就是这些本属于基本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却屡犯屡错的老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正如麦当劳被曝光后,很多网友感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企业,甚至对鸡翅的保温时间都规定到了15分钟。但如此完善严格的质量和销售管控,却在中国屡屡失灵。这充分说明,如果缺乏完善的日常监管和约束机制,再好的企业和管理制度,都会被利益的驱动冲破,不管它是本土品牌还是洋品牌。

  在麦当劳起步的美国,如果因为食品卫生安全不达标,遭到卫生部门检查和消费者的诉讼,整个品牌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都会遭到严重的损失,甚至有一蹶不振的风险。也正是有了如此严厉的监管,麦当劳和家乐福不仅不敢侵犯消费者权益,而且争相制定了完善到苛刻的内部管理制度,来杜绝侵权、违法事件的发生。

  就像不经修剪的树苗无法长成直立的大树一样,即便企业再有内部管控和社会责任,没有来自社会和监管部门的外部约束,它依然会在功利性的利润土壤中,疯长出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枝叶。

  其实,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今后,只要相关部门能够改变运动式、集中式治理的既有思维,将执法和监管工作贯穿到每一个工作日中,国际品牌在中国“南橘北枳”的现象,才不会年年重演。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