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土服装穿“洋马甲”不必太上火

2012年03月17日 07:12   来源:红网   毛忠斌

  目前世界知名服装品牌强势登陆中国,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本土品牌选择先行穿好“洋马甲”,取个“洋名”,伪装国际化,借此提高身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3月15日《人民日报》)

  这种现象的确难言本土企业具有竞争力,为此,一些人士不免要担心——本土服装业如何抛弃急功近利、告别伪装,承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又如何修炼“内力”,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世界服装品牌前二十强全部登陆中国市场,家门口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靠穿个洋马甲,显然难与人竞争,更非长久之计。不过,对于这类现象也不必太着急上火。

  其实,和以前相比,国内服装业应该还算是有进步,比如以前不少企业就直接走“低端”——伪劣路线,以便宜而不是以质量取胜,更不懂走品牌之路;还有走“假名牌”路线的,如早几年、甚至到现在仍然存在的:在某个国际大品牌前加个“某某”,再将人家的商标稍作修改,一个自有国际品牌就诞生了,这样的假名牌我也上当买过,质量不用说,还是低端路线。

  再到现在,一些企业取洋名,伪装国际化,虽然是剑走偏锋,经营方式还是不够踏实,至少说明他们明白了品牌经营的魅力和好处,但和一些专注做“土品牌”的国内企业比起来,仍然显得浮躁,客观看来,原因大抵有两方面,一是部分经营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想捞一把就走;二是和国内民营企业经营不易的大环境有关,有调查显示我国八成富二代不愿接父母的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到父母经营的不易,反而想去当公务员,这也在一个很大的侧面印证了民企经营的困难。窃以为,这第二个原因才是主要原因。

  一个品牌的经营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而国内仅在服装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企业,这些也都是进步,所以,对于目前国内服装企业竞争力落于人后的问题不必太着急。但问题在于,一些本土品牌穿洋马甲的行为,却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外的其它品牌造成冲击。

  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应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要求相应企业做好信息标示,规范好企业的经营行为;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做更多的工作,改革相应机制,为企业的经营、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有恒心并愿意为经营一个品牌花上无数的心血,这样,穿洋马甲的企业也自然会减少。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