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分配改革要加减法并举

2012年03月17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熊 欣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一番讲话,如一声春雷,预示着此项改革箭在弦上。

  在回答央视记者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说,今年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其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总理强调说。

  结合温家宝总理的最新讲话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收入分配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实施框架已基本确定。笔者学习之后的理解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法减法要并用,同时以加法为主减法为辅。而在大刀阔斧地改革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长期的制度安排,“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

  加什么减什么?需要做一个明确和全面的梳理。

  首先,缩小收入分配做加法,就是加长短板:一要大幅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二要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具体的措施,可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主要脉络。

  温家宝总理指出,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将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中第一条就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此外,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方面,亦单独列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部分。其中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等。

  其次,缩小收入分配做减法,就是向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高收入者甚至畸高收入者开刀:一要严格规范、限制垄断、投机等收益;二要坚决取缔打击非法收入。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指出,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个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悉的细节,在举世瞩目的今年“两会”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调节收入分配”时,重复说了两遍“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要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这是唯一的一处重复。高层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以为,在严格限制行政和行业垄断利润的同时,民间的不正当投资、投机行为亦要受到严格抑制。比如,通过内幕交易等在股市非法获利,或者以投机炒房、炒作农产品等谋利,以及在其它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大发横财、又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增进社会福祉的行为,要给予相当关注。

  从这个意义而言,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继续打击抑制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于情、于理、于法,都无可置疑。

  再次,在左右开弓、加减法并举大刀阔斧地改革的同时,要及时建立完善促进共同富裕、控制收入差距的长期性制度安排。

  按照温总理的说法,要重视财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共同富裕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而以民间的视角,使所有人获得学习、就业和创业的均等机会和条件,让贫者富者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亦是弥足珍贵的。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这项宏大改革的一部分,财政制度的改革同样不可或缺,同样是一篇大文章。

 

 

相关评论:

 

分配改革 任重道远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应成为国家立法

(责任编辑:年巍)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