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2012年02月27日 07:2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阮修星

  据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报告显示,1992年至2008年,居民收入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均大幅减少,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而政府成为分配环节最大的受益者。

  虽然这份报告被指“数据只采集到2008年,忽略了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提高居民收入做出的大量努力,观点值得商榷”,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11统计公报评读”也显示,2011年惠民生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但必须直面的现实是,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正日益凸显,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已迫在眉睫。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呼声和探索由来已久,从2004年我国启动收入分配改革调研,7年多来仍未获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步伐必须加快,但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社保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推动制度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激活并扩大居民的消费动力和潜能,对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顺利实施则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必须承认,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中央高层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分好。此后,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获得通过,居民个税免征额提高至3500元/月,并于当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新个税法”惠及几千万人,2011年共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约600多亿元。据此估算,今年居民获得的实惠有望超过1500亿元。

  不过,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本身牵涉着非常复杂的体系,劳资关系、土地资源产权、垄断行业壁垒、个税体制、国资红利问题等诸多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仍显缓慢,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如何提高该阶层的比重,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迈过的坎。这就要求国家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缓慢。一直以来,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备受公众诟病,并成为分配制度改革中非常大的一道阻力。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在我国初次分配中,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而这种差距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

  对此,人保部、发改委等七部委在日前联合制定的“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要改革国企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不过该规划并未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办法,更何况,因一些利益群体的干扰和阻挠,国家有关部门酝酿3年有余的《工资条例》至今仍未出台。因此,就业规划虽然值得期待,但效力如何尚待观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面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诸多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已没有丝毫的退路和借口,也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直面挑战,勇于探索和担当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国宣布推动企业所得税改革    2012年02月24日
  • ·改革救活了剧团    2012年02月20日
  • ·IPO定价改革或将破冰    2012年02月0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