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必须持续推进

2012年03月14日 10:34   来源:长江日报   肖擎

  和往年比,今年全国“两会”,关于政府的话题明显多了。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近日就批评了政府花钱“先斩后奏”,直陈当前人大在立法和监督工作中的不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牟新生在读完两高报告后表示,恶意欠薪判刑少不怪法院,“法院不是不想判,而是因为很多农民工薪水就是政府欠的”。放宽视野来看,对于公权部门工作人员,近有说法称“中国现有1000万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局称其不实。

  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威严”是可见一斑的。政府做得不对,民众没有办法,只能寄望于媒体曝光和上级介入。从“两会”这一制度来看,应该利益纷呈,各种意见、建议包括批评都可以有,从“政府”在中国民主政治中所处的位置,完全应该拿到“两会”这个舞台上去评说和议论,让它成为一个热词。

  对政府来讲,没有谁不喜欢听表扬,但必须清楚,政府主要不是用来表扬的。

  政府从哪里来?从人民的授权中来;它到哪里去?到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事情中去。这就是说,政府做了让人民满意的事,只是应该,但如果违规违法,损害人民利益,不称职,民众就可以对它不客气。比较其他国家的政府,能够明显感到我们的一些政府过得比较安逸。

  刘锡荣说的是面上情况,但不离谱。在很多公开报道里,有的地方政府部门花钱手笔大得很,被报道时都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中国现在即使没有1000万公务员,但公务人员过多是事实,有的地方秘书长有十几个,有的贫困县设10个副县长4个县长助理,有数据显示,盛唐时期,全国平均每3929人养一个官员,世纪之交,比例发展到40:1,这些不是证明?

  一直以来,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改革方式方法想了很多,但减权仍然不够,放权仍然不足。权力一多,就很难放下了,权力一大,就很难自我约束。权力与利益捆绑,政府机构本身必然具有为扩大权力而升格、增编的冲动,减权放权,往往充满了纠结与不舍,外部压力不够,不能促使它必须减,必须放,必然久推不动,或者推了也要反弹,上如是,下亦然。

  一个过于精简的政府未必没有问题,但体系庞大、人员冗杂绝对不能成为政府的追求。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够精确计算政府应该承担多少项事务,应该配备多少人员,但精简是方向。可取消,可不取消的,必须取消,可放权,可不放权的,应该放权,可转移,可不转移的,必须转移。

  行政机构的运行方式已经与内外环境形成了某种共生性,改革起来不容易,但无可回避。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必须要让“政府”脱敏,不论当地还是外地,不论哪一个层次,“政府”不能变成敏感词,政府的问题不能变成敏感话题,必须打破政府只能被表扬的常态,让它习惯在压力下存在,接受真正的监督和约束。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改革不能只寄望于政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