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想省心,就别管“钱袋子”

2012年03月09日 07: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冯雪梅

  10.37万亿元,这个数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个概念。可这些钱,都是你我——每一个纳税人上缴给政府的,也就是说,从每个人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汇聚而成公共的“钱袋子”。纳税人有权利理直气壮地问:政府把我的钱花哪儿了?

  不可能人人都去查账,所以,审查国家财政大账本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2900多名代表身上。

  人大代表严以新就带着厚厚一摞材料来参加小组讨论。按照大会议程,这一天应该讨论审议预算报告。中央部门预算、全国预算和预算说明,前一天刚刚发给代表们,10天的会期,只有一天时间让他们专门“研讨”预算。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严以新深知预算审议的重要性,他很想在小组会上好好议议。可是一上午,讨论的议题都没有集中到预算上,这让他有点儿着急。

  来采访的记者发现,这个代表驻地有4个省的人大代表团,真正讨论预算报告的团组没两个,好些代表甚至连报告都没带来。

  有代表说,预算报告太长,看不完,也看不懂。确实,每本300多页的预算报告,短时间内看完,肯定有难度。可真的就难到了完全看不懂?据《人民日报》报道:代表委员普遍认为,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使用了27张图表详细说明各方面情况,可读性增强、精细化程度提高。

  记者刘世昕大致翻看了一下预算报告,“要是认真看的话,并非看不懂”。而且,发改委和财政部都有工作人员,随时接受代表们质疑。“我们很想听听代表们对计划报告的意见,可是很少有人提。” ——一位发改委的官员对她说。

  当人大代表,是个操心的差使。十几亿人,选出不到3000名代表,国家大事,民众福祉,利益分配,都交付你们手中;纳税人的钱花到哪里,大到几百上千亿元的国家项目,小到农村老人能不能享受社保,孩子们有没有校车,都得经由你们同意;十万亿的“钱袋子”交到你们手上,绝不是轻飘飘一句看不完、看不懂就能应付的。

  几年前的两会,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这句话,足以证明财政分配的至关重要。纳税人的钱花在了哪儿,不仅关乎利益格局、社会公平,更体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了财权,也就控制了政府,管好了政府的“钱包”,就把握住了“权为谁用”。监督制约政府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掌控财政的“钱袋子”,诸如约束三公消费、节减行政开支、遏制奢侈浪费之类的难题,将随之迎刃而解。

  预算审议遭冷遇,原本很不正常,可却并非初次,于是不得不老生常谈。弄懂预算报告,可能很难很累,那就有劳各位代表辛苦一下,只要尽职尽责,难题总是能解决。不是有不少代表,已经在仔细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了吗?这些年预算公开的点滴进步,都与他们的尽职和努力密不可分。这样的代表多一些,纳税人在看到 “我省代表团认真审议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的新闻时,才能更放心;质疑批评多一些,财政支出才会更科学更妥当。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预算报告反对票是压力更是动力    2011年02月28日
  • ·预算报告能否做两个版本    2010年03月28日
  • ·预算报告是“相对论”?    2010年03月1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