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预算报告是“相对论”?

2010年03月16日 08:09   来源:羊城晚报   滨 兵
    针对预算报告难读懂等问题,记者昨日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他表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每个人都能懂,预算报告也存在专业问题,所以不需要每个代表都能看懂。(3月14日《新京报》)

    预算报告成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是让人感觉很“新鲜”的比喻,也是个让人很是害怕的比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大代表看不懂,真的没有关系,因为根本不需要他们通过;而预算报告,则是需要人大代表通过的,如果连人大代表都看不懂,又是如何通过的?

    预算报告的制作过程或许是个很专业化的“技术演绎”,但一旦制作出来,就应该让人人看得懂,而不仅仅是人大代表看得懂,现在连人大代表都不需要看得懂,那预算报告究竟有何作用?

    预算报告之所以要公开,是因为要接受监督。接受不了监督的预算报告,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相反,会成为腐败的温床。预算报告的严肃性就体现不了。

    预算报告难道真的是要“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我们所知道的,香港2008年财政预算报告厚达千页,列出每个部门的开支预算,在网站上可以下载,小学生都能看懂。据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预算透明化的深圳市民吴君亮介绍:“我可以读懂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的报告,但看不懂深圳市财政预算报告。比如,13项支出预算,没有一项是完全清楚的,是本糊涂账。没有明细,因而无法评价是否合理。”

    预算报告让人看得懂有多难?或许真的是存在专业方面的知识问题,但将数据明确列出来,总不是件难事吧,为何人家的预算报告可以列到灯泡几只?而我们的预算报告却只给我们一个非常笼统的数字?比如“三公消费”,这难道也是专业问题?

    将预算报告比喻成“相对论”,这是个很蹩脚的比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预算报告≠相对论”的N个理由    2010年03月15日
  • ·预算报告该有“科普”版    2010年03月15日
  • ·预算报告是“相对论”?    2010年03月15日
  • ·政府预算报告为何遭遇冷场    2010年03月0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