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报告为何遭遇冷场

2010年03月09日 08:13   来源:沈阳晚报   吴睿鸫
    3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审议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可是,未曾想,预算审议遭遇冷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记者,“在今天上午我们团的全体会议和下午的小组分组审议中,没有一个人谈到预算报告。”(《中国青年报》3月8日报道)

    政府预算报告是“两会”的重要议题,每年的“两会”上,代表都会就政府预算报告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可是,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面对政府的“账本”,没有一个人谈及预算报告,可以说,预算报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场。

    尽管“两会”时间短,议事日程多,客观上造成了代表忽略对预算草案的重视,笔者觉得,就目前而言,政府预算报告之所以被代表晒在一边,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预算报告,犹如“天书”,使代表没有审议热情。尽管从2006年起,财政部为了让代表“看得懂”报告,从2007年起对中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会计核算将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来进行,但是,各级人大代表们对政府的计划草案报告和预算草案意见仍然很大。因为,政府的计划和财政报告,犹如“天书”,内行看不明白,外行看不懂,给行使神圣权利的代表们有效监督政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不便。

    与此同时,预算报告支出项目,呈粗线状,使代表审议无从着手。“其他支出”原本是财务经费支出一个术语,如今却变成每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流行用语。记得在去年的两会上,上海代表团的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和“其他”两个字较上了劲儿,王恩多说:“科技部总的财政预算经费是198.1亿,但是其中‘其他支出’是69.5亿,占了总支出的1/3,这个‘其他’到底包括哪些部分,这个钱怎么用法,是我非常不明白的地方。”(《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8报道)可以预见的是,类似“其他支出”一旦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固化模式,不仅不利于公共财政、透明财政的构建,也不利于人大代表对报告预算的审议。

    此外,审议时间太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近几年,预算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通常都安排在一天讨论。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议会在审查政府计划和财政预算时,除内部议会代表安排日常审查外,还向社会举行听证会,时间大多在一两个月以上。

    要想激活代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的热情,必须从机制、时间上,进行架构和完善,首先,计划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要“分家”;其次,政府财政预算要细化、量化,决不能让“其他支出”之类的模糊话语,总停留在的预算盘子中;第三,应当在开会前的一个月,把政府预算报告和参阅材料一起发到代表手中,让他们提前进入审议“角色”,这不仅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审议,而且也可以向行家请教,到了正式审议时,就能发表一些真知灼见。这样一来,预算报告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现象了。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