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表不专业”不能成为预算报告模糊化的理由

2010年03月15日 07:10   来源:红网   谭伟
    针对预算报告难读懂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每个人都能懂,预算报告也存在专业问题,所以不需要每个代表都能看懂。他表示,现代社会,数字是从精确化到越来越模糊化的过程,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就是靠模糊化支撑着的。(新京报3月14日)

    王文童委员认为预算报告看不懂,是术业有专攻,代表不专业的原因。这话存在一定道理,但“代表不专业”决不能成为预算报告模糊化的理由,这模模糊糊的让人感觉是一本糊涂账。这样的预算政府不能更好地遵照执行,人民也不能更好地予以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为了保证广泛的代表性,人大代表来自各条战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更多的是投身建设,对于预算报告专业术语可能不甚了解,看不懂报告也情有可原。但看不懂的不仅是圈外人士,奇怪的是像叶青这种统计专业领域的教授,也表示对预算报告看不全懂。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见预算报告的实际意义和应有的效果有待商榷。

    一个温饱的家庭,吃饭穿衣,买电买水都是可以统计的;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各项日常消费也完全可以样样列出来。作为国家政府部门,拥有最好的人力物力,日常的各项消费应该是可以初步预算和控制的,不然每年的预算报告都缺失了意义。再者说,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来源于人民,国家和家庭、个人是不能等价的。家庭和个人用的是自己的钱,别人无权过问,而国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人民的钱,人民有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怎么花了,不能被“不专业”搪塞。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知情权。

    “代表不专业”不能成为预算报告不细化的理由,要知道,预算报告不仅仅是会场的代表在听,场外的亿万人民也在时刻关注。有什么理由说十三亿人民都看不懂?政府预算不能搞数字模糊化,少了人民参与的预算只会是一本糊涂账。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政府预算报告为何遭遇冷场    2010年03月09日
  • ·“政府账本”须从年头盯到年尾    2010年03月12日
  • ·预算审议遇冷也是一个“议案”    2010年03月09日
  • ·财政预算阳光化尚需代表推动    2010年03月11日
  • ·美调低金融救援计划预计花费额    2009年12月08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