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看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回答”了关于改革的诸多追问。报告不仅多处体现出了改革成果和改革意图,而且还单独论述了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初步改革基本完成后,深层改革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报告中看到,这个报告是推进深层改革的有效“助推器”。
每年全国“两会”的最大看点是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由于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经济矛盾和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在“两会”之前,“改革”一词成为最滚烫的词汇,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往年,有一定特殊性,关注度更高。
显然,不同人群对报告的关注视角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但“民生”与“改革”这两个关键词,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兴趣。因为这两个词与人人相关,是当下中国最纠结的问题:尽管民生改善取得了成就,但与民意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政治与经济改革没有停步,但改革力度、改革效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距离。
在今年“两会”之前,多家媒体普遍将镜头对准了“改革”。不管这是有意为“两会”预热,还是在反映主流民意,都说明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就鲜明指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当“改革”与“危机”联系起来,注定要激发“改革之问”,也期待“改革之答”。
关于“改革之问”,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追问是“改什么”、“如何改”、“何时改”?但要回答好这些简单问题却不容易,回答让公众满意更不容易。这是因为,改革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有非同寻常的勇气与既得利益人群博弈甚至割自己“肉”,需要明确的方向,需要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更需要有务实的行动力。
在笔者看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回答”了关于改革的诸多追问。报告不仅多处体现出了改革成果和改革意图,而且还单独论述了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初步改革基本完成后,深层改革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报告中看到,这个报告是推进深层改革的有效“助推器”。
比如,报告指出今年改革的重点是理顺各种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正是由于过去这些关系没有理顺,我们才经常看到“政府手伸得过长”、城市化侵占农村利益等突出问题。
这个报告系统阐述了要改革哪些关系、如何理顺这些关系等改革问题。再比如,报告把“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确定为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很恰当的,因为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公共福利、利益分配、公民权益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现实问题。报告不但明确了改革目标,还明确了改革的大致路径。
尤其是,广受社会诟病的垄断问题,报告指出,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针对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价格问题,报告明确电、水、油、气等公共品的定价机制要不断完善和改革;对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集体焦虑,报告也指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显然,这个改革方案不会再无休止拖下去了。
尽管报告明确了“改什么”,没有详细阐述“如何改”,也没有明确时间表——“何时改”,但“如何改”,即具体的改革方案,政府工作报告是不可能“一网打尽”的,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审议通过的报告安排尽快拿出方案进行公议。在时间安排上,报告虽然没有明确,但有的改革已经在进行,有的需要相关部门来明确具体时间。
显而易见,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不可能详细阐述每项改革命题,如何详细设计每项改革路径,既需要“两会”的代表委员献计献策,更需要相关部门明确各自责任。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希望这样的表态能在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真正形成共识,变成行动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