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按照GDP含金量的计算办法,《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为期3个月的调研、统计、计算,从全国31个省份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月22日)中计算得出了全国各省区市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第3次编制出了“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居民幸福指数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广东。(2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每年年初,国家统计局都会公布上一年度的GDP总量与增长速度情况。与此结伴而生的是,公众对于GDP总量、GDP增速、地方政府GDP排名、虚假GDP、人均GDP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和质疑。在质疑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词汇,或者是一个新的考核体系——GDP含金量。在一些社会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努力下,还总结出了GDP含金量的计算方法。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进步。
学者提供的GDP含金量的计算公式是:先计算出“人均GDP”,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当于人均GDP的含金量。应该说,GDP含金量更加接地气,它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能够体现一个地区居民的幸福额度。
不知不觉之中,GDP含金量排名统计进入第三个年头。公众也开始从关注的重点由“GDP排名”转移到了“GDP含金量排名”上。公众想看一看,哪些省份的GDP水分最大,哪些省份的GDP含金量最小,哪些地方政府最不诚实,哪些地方政府更加诚信,哪些地方政府喜欢将财富回馈民生,哪些地方的老百姓享受到了GDP带来的现实好处……应该说,GDP含金量排名,倒逼出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政绩观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GDP?应该如何考核地方政府的成绩?
应该说,GDP含金量排名对于许多地方政府而言,是件很没有面子甚至是有伤风化的事。一些省份的GDP总量排名很靠前,但GDP含金量却很靠后,这说明该地区的GDP水分很大,在“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潜规则之下,地方政府人为的制造出了许多虚假的GDP数字。或者是,他们的GDP并没有回馈到民生领域,没有让公众享受到GDP提高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惠利,没有分到GDP这个大蛋糕,没有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这会让那些“富可敌国”的地方GDP数字失去当初的冠冕堂皇。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有几个省份将2012年GDP增长目标放到了10%以下,主要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这三个城市与此份GDP含金量榜单的前三名,正好吻合。这断然不是什么巧合。在笔者看来,这表明这三个地区已经开始关注起了GDP含金量,已经开始放下身段,找出经济发展的本质目的。在2011年3月份,中央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增幅要超过GDP增幅”的目标。这就是中央对GDP含金量的关注。而要想实现此目的,就必须对GDP祛魅。让公众看一看数字中的GDP,到底是几分可信度,飞在天上的GDP数字,有多少与普通百姓有关系。
GDP需要真实,也需要落地。温总理曾不止一次说过,要让居民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那么,政府的唯GDP政绩论,就必须发生改变。政府关注的对象应该从关注上报数字转到公众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上来。而对GDP含金量进行排名,GDP提高与经济发展的本质就会穿透数字的光环展现出来。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