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月28日:让中国电影产业扬眉,真摔好过亦步亦趋

2012年02月28日 13: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新闻背景:

 

  近日,电影局向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票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称各地将分别制订电影票价指导价格;影院的优惠票如会员票、团体票的价格不得低于挂牌价格的70%;严禁任何形式的搭售行为,电影票上标注的价格,不得包括卖品及其他附加费用,所得票款全部参与票房分账。(《东方早报》2月27日)

 

 

中国青年报:不必对影院优惠票限价

    当下,我国电影票价持续走高,一些普通工薪阶层看电影仍是“奢侈的梦想”。出台建议性指导价格,对电影票价实行调控,努力使其定价机制更为科学合理,这非常必要。但规范电影票价,当以观众得到最充分的实惠为前提,搭售行为应当管,优惠票价不该限。

广州日报:电影票“行政限价”恐难落实

    政府“有形的手”在电影价格机制中的调节到底具有多大的可行性、其积极作用能否得到保证等却很令人怀疑。这些行政和行业规定,往往难以面面俱到地考量到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及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简单限价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电影业票价不规范的问题,反而可能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

 

红网:其实是我们在将奥斯卡“拒之门外”

 

  实际上,每届的奥斯卡奖也正如诺贝尔奖,像国人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我们都在翘首期待,我们的影片能登上奥斯卡的大雅之堂,但我们又是在一次次的无奈中向其挥手告别。按理说,我们每年所生产的影片可谓数量惊人,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少。由此所带来的票房,亦是非常可观。

工人日报:走出“好莱坞冲动” 电影才有竞争力

    国际文化竞争虽然要注重营销模式和推介,但归根到底是实力和特色竞争。这方面不妨学学印度电影: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20名中,印度电影独占17部,且包揽前五名。原因就在于:在保持民族化的叙述风格的同时,许多印度电影始终与激烈剧变中的印度社会保持一种有机的互动。”这种民族化探索很值得借鉴。

红网:电影票价格指导意见实为保护劣片

    意见对电影票价的指导,包括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打击偷漏瞒报票房,但实际上,看过指导意见后,更多人产生的印象却是电影局在保护中国的劣质电影。应该承认,自从中国的电影市场开放后,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国外制作精良、可观赏度极高的影片,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使得公众的欣赏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质量上的差距也让内地电影行业备感压力,开始努力进取。但不可否认,即便到了现在,内地电影制作水平依然乏善可陈。在一个消费者习惯“用脚投票”的时代,消费者更愿去看那些制作精良的美国大片。

  CE编后语:

 

  限娱令、限广令、限价令......面对限限不休的禁令,本土电影产业如同蹒跚学步的“儿童”,被牢牢拴住手脚,亦步亦趋地向前爬着。


  同时,伴随新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落幕,国人对本土电影走出去的期待与日俱增,但坊间深知,中国电影产业历来面对着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狭隘、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手脚被越绑越紧的情况下,想要在国际扬眉并非易事。


  说实话,真摔好过亦步亦趋,就算被市场淘汰也不是坏事,相反能促进竞争,优化资源分配。过度的“干涉”和“保护”与拖累无异,而让本土电影走上市场化自由竞争的道路,努力拓展国内、海外市场,才是中国电影产业扬眉的可行之道。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