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垄断是激活民间资本的关键

2012年02月28日 07:1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程武

  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有关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民间资本准入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垄断行业体制牵涉众多利益共同体,改革难度大,需要持续攻坚。无论是去年温州企业家的“跑路”现象还是对近期的“吴英案”,它们之所以引发舆论热烈反响,有其深层次的制度背景。民间对激活民间资本的呼声日趋高涨,民间资本合法进入社会经济诸领域已经成为改革关切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资持续加快。2011年1-11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4.6%,较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对总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9.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逐步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民间资本对于垄断行业的投资,却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过高、难以控制风险等诸多因素,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甚至数度出现一些民资“积极进入却黯然收场”的情形。

  垄断行业之所以为人所诟病,除了长期以来受到的政策性保护,缺乏充分竞争,还因为它们对其上下游行业的封闭,其中尤以民间资本最为明显。垄断行业与民间资本隔离,造成后者的闲置,另外,因为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未被政策认可,因此只能长期游离于经济领域的灰色地带。正是因为近年来垄断行业本身弊端显现,造成中国经济畸形发展,因此,破除垄断应该成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甚至有学者称,垄断行业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几乎就是改革的全部。而破除垄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放宽民间资本。放宽民资进入垄断领域,主要意义在于不仅可以疏导当前汹涌澎湃而又没有投资方向的巨大民间资金,避免这些民间资金横冲乱撞、惹事生非,又可以逐步打破垄断领域,尝试性推动垄断行业改革。

  实际上,由于缺乏竞争,垄断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垄断行业中的公司化改革滞后。目前,垄断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数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它们的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存在着先天缺陷。同时又由于一些企业至今还保留着某些行政性职能,政企不分成为垄断行业的最大弊端。其次,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第三,现代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第四,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虽然中国已出台《行政许可法》,政府正在着力推进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但由于投融资体制、价格制度、市场准入等项改革的滞后,政府对基础性垄断行业的不规范干预仍然过多。同时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也还未能根本解决,在垄断行业存在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第五,普遍服务机制不健全。垄断行业提供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这一性质决定了这些行业必须有明确的普遍服务规则和实施机制,在国有国营的条件下是政府部门或企业通过交叉补贴而实现的。但在目前市场竞争不充分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沿用传统的交叉补贴的方式更加扭曲竞争,所以建立合理的普遍服务原则和补偿机制变得非常急迫。

  因此,当前加快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步伐,对于推动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无疑能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作用。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