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公开否决IPO是个好兆头

2012年02月27日 10:10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据《证券日报》报道,中国证监会日前披露了三家公司创业板首发申请被否原因。这三家公司分别是成都吉锐触摸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拓普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从披露公告来看,上述三家公司IPO被否也原因各异。成都吉锐和珠海拓普主要是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前者外贸储存度高达80%,且主要是欧洲市场。在欧债危机仍在发酵的情况下,企业持续盈利能力自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则主要受累于火力发电企业业绩大幅下降、新开工企业规模明显缩小,其所生产的产品市场萎缩,持续盈利能力没有保证。

  陕西同力则主要是非经营性的关联业务过多,且没有在股份公司成立前后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等决策程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企业在申请上市过程中被发审委否决,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如果申请一家、批准一家,那还要发审委干嘛。关键是,过去的否决,基本上都是“内部操作”,很少有公开否决原因的。即便外界知道一些,也都是从“小道”上传出来的,而不是证监会公开披露。也正因为如此,当某家企业通过“整改”,再次提出申请,并获得上市资格以后,投资者也不知道企业到底整改了什么,整改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隐瞒事实的问题。相反,如果证监会在对某家企业上市作出否决决定,并公开否决原因,特别是那些可能会被“包装”掉的原因,投资者就可以帮助证监会进行监督,促使企业真心整改。

  为什么这些年股市会出现那么多的“铁公鸡”、会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一获得上市资格业绩就“变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在上市时,被“包装”的成分过多,问题过于严重。而证监会在审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也都是通过“内部往来”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处理,自然给了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太多的操作空间与包装机会。出现种种问题,特别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

  众所周知,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融资。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一旦将上市列入工作规划,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规范、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包装”,即通过“包装”扮靓业绩、扮亮前景、扮出诱人的数据。于是,造假行为就在所难免。更重要的,由于私募资金越来越多,私募投资人也越来越热衷于投资拟上市企业,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因此,许多私募投资人也成了企业“包装”的推手,要求企业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包装,甚至不惜重金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保荐机构、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包装。结果,不仅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各种关联交易也十分普遍。陕西同力是否属于这种类型,不好下结论,但至少反映出企业在上市前后是做了很多违反规定的行为的,“包装”的痕迹是很浓的。

  所以,证监会对成都吉锐等三家公司公开否决原因,无疑是一大进步,也让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希望。至少,如果三家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以及整改的情况,再度申请上市时,投资者能够作出相对科学、合理、准确的判断,不至于盲目投资。同时,对三家公司来说,也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视野拓得更宽一些。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管理规范等。我们更加期待的是,证监会除公开被否决企业不能上市的原因之外,能否对拟上市公司的整改问题、整改原因以及整改情况等也逐步公开,让投资者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帮助证监会监督、帮助企业整改呢?要知道,在中国的企业中,很多企业不仅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原罪”是证监会所无法了解的,会被企业在“包装”过程中掩盖的。如果对整改的问题予以公开,投资者可能还能反映出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这样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