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是个神马东东?

2012年02月24日 08:19   来源:大河网   肖勇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谈改革的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引发了不少人议论。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个句式的怪异,当年就有一个影响广泛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篇文章,谈改革还是不痛不痒,谁都知道要改革,可是都谁知道目前改革困难重重,文章因为也是愤青式的提问和阐述,没有给出答案,不过瘾,不过文章提出了这么两句话,令人思考。

        “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那么是么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又是如何对改革进行阻碍的,没有人提出来,也没有人旗帜鲜明的针锋相对,一方都在泛泛而谈,另一方犹如影子又无时不在,这才是改革到今天的悲哀。

        20年前邓小平南巡,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推动了中国的又一次改革开放,值得理论家的研究和和总结。作为草根,只能明白邓公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让人们解放了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体制下,搞资本主义的文明,推动了中国化的市场经济,解放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在利益刚性存在的今天,利益集团或者既得利益者终于“浮”出水面,可是他们又像套中人,又像影子,和利益如影随形,我们又看不着,摸不清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就算你有喀秋莎火箭炮,可是找不到目标,急死人啦!

        其实同一天中国新闻网也刊登了一篇文章,是南方日报采访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国家行政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李永忠的文章,李教授对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既得利益者也好、利益集团也好、特殊利益势力也好、既得利益势力也好,画了一个速写,尽管还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但毕竟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人的行为表现结果是:

        第一是缺乏有利于改革的制度导向。现在大多数改革,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压缩、减少既得利益势力的制度。改革中获利最大的,多是有权者;受损最多的,常为无权者。被代表、被增长、被和谐的情况常常见诸报端。既得利益势力有多大,大家都看得出来。比如“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分解,“一把手”权力越来越大;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虽然讲了多年,却很难推行。

        第二是缺乏有利于改革的用人导向。敢于革自己命的改革者很难获得良好的上升通道,很难担负更重要的职责去推进改革。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未形成,使他们很难担当更重要职务。

        第三是缺乏有利于改革的民主导向。

        这就是专家眼中的阻碍,就是舆论中的改革阻力的表现形式。但是如何去破解这个阻力,专家们给了两条路径,那就是既然今天利益刚性化,要不从上到下,要不从下到上。从中国的实际和历史看,每一次重大改革或者能取得成功的改革或事件,都是从下往上,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式的;从上往下,就是谭词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悲剧,民间调侃的是笑完我又睡大觉。

        改革,首先是“改”,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可是到了深水区,又遇到阻力的时候,仅有改就不成气候,需要“革”了!“革”就是革自己的命,如果还是阿Q那样斤斤计较于圆画的圆不圆?那么到头来不是自己革命,而是被别人革了命的。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