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上海的生活成本高过纽约

2012年02月16日 07: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吴杭民

    据2月15日《新京报》报道,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人》智库周一公布了“2012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瑞士苏黎世在受调查城市中生活成本最高,中国上海列第42位,超过美国纽约,纽约列第47位,北京排名第59位。

    生活成本的确是一个很实际很关键的民生数据,而这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已然超越美国的纽约,甚至还排名靠前5位,而北京,也在前60位之列。比较生活成本,当然不能撇开收入因素。根据美国儿童和家庭管理局的统计,2009年纽约家庭人均收入约为3.92万美元(约26.6万元人民币)。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38元。也就是说,纽约家庭人均收入约为北京的10倍。而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万元, 2011上海全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2万元和1.56万元。

    收入差距是明摆着的,那物价状况呢?还是以纽约为例,曼哈顿是纽约房价最高的区域,按照2009年12月中间价格每套550万元人民币计算,每平方米约为2.75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我国不少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进入了“2万”甚至“3万”时代。房价与收入的比差,是那么显而易见,百姓一个个成为房奴,也是正常的了。

    再来看:纽约耐克鞋售价最高为832元人民币,北京为2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0.26%、北京为6.9%,北京是纽约的26.5倍。前不久,有条微博在网上风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顿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万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顿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万美元(宝马)”。网帖中的价格未必准确,但很多商品“中贵美贱”,却可见一斑。

    收入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物价却比人家贵上N倍,这个生活成本,真是不能细细去比较。曾经引发热议的“逃离北上广”现象,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不无关系。有报道说,春节后北京凸显“招工难”,特别是低端产业人员紧缺。有专家认为,北京出现的“用工荒”有特殊性,是低端产业人员生活刚性成本迅速增加,与收入福利涨幅较小,两者矛盾导致的结果——高生活成本将低端人员逼出北京,现实比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更为形象真实。

    在工资福利收入与房价、读书、看病等生活成本“倒挂”的背景下,让民生潇洒一点、轻松一些,政府要做的实际工作实在太多。财政部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可见,“还富于民”,是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和实力的。把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领域,让百姓的生活负担得以显著减轻,实现“国富民强”,百姓的笑靥才会更加灿烂和明媚。

 

 

相关评论:

 

低端人员与高端生活

 

生活好不好有时自己说了不算

 

拯救生命的高昂成本令公民“被伟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央企在地方低效率投资令人忧心    2012年02月16日
  • ·国际化办学招来一地“野鸡”?    2012年02月16日
  • ·税收为何总是越减越多?    2012年02月16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