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春节过后,应该是有民工荒的,这一次也没有例外。昨天新京报的报道说,春节后的北京凸显“招工难”,特别是低端产业人员紧缺。所谓的低端人员,盖指家政、保安、餐饮等行业的打工者。高端用脑,低端用力,在皇城根儿下挣几个血汗钱,不容易。
不过高端低端的,听起来实在有点别扭。说起来,金融业应该属于高端产业了吧,不过它也脱离不了服务业的范畴,家政餐饮亦属于服务业,怎么“为人民服务”也有高低之分呢?这高与低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其实更体现在收入一高一低上。低端产业人员一般月薪只有2000多,在米珠薪桂的首都生活,本已不易,而在生活成本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低端产业人员只能被生存压力挤出北京。
记得若干年前,北京市发改委就“十一五”规划向市民征集意见,在集中体现“集体智慧”的11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减少低素质人员进京。这里的低素质人员,在建议者眼里,估计很大程度上跟这些“低端产业人员”是重合的。之后,也有北京的一些官员、学者提议,设立房价、学历等门槛,把低素质的外地人挡在门外。现在看来,根本不需要设什么门槛,仅仅房租这一项,就可以逼得“低端产业人员”们掩面而去。对他们来说,2000多的工资只能在群租房里或者地下室栖身,正儿八经地租房子实在难以负荷。可是随着北京群租房的整治和地下空间的严格管理,廉价的居住空间没了,租房成本大幅增加,再刨去公共交通开支,每月还能剩多少钱呢?他们还愿意留在北京吗?即使敢,二元户籍造成的额外成本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比如不能上公办幼儿园,只能上民办的,可是民办幼儿园每月700元到1000元的入托费,让打工者感叹“实在交不起。”
低端产业人员生活刚性成本迅速增加,与收入福利涨幅较小之间的差距,会让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甩掉“低端”的尾巴,迅速“高端”起来。可是高端生活真的让人向往吗?没有了这些低端劳动力,高端生活能得到保障吗?春节期间,北京的一些小区总共只有一个保安在岗,仅凭一个保安何以维系小区居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低端劳动力的缺位还意味着闭门不开的餐馆、无人清扫的马路,无法送达的牛奶,投递不到的快件,离开了这一切,所谓的高端生活不过是伪高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