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庆,太多了还是走偏了

2012年02月16日 07:09   来源:人民网   姜泓冰

  中国的大学校庆,办得太多、太频繁了吗?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项调查显示,92%受访者感觉“时下校庆较多”,54%的人认为大办校庆“没必要”。接受调查者中80后、90后占七成。

  有这样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近几年来,国内高校集中进入了逢十、逢百的“大庆”时期,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在各种合并、扩张、升格、改名的折腾之后,大学们开始懂得盘点祖辈的荣光,要将富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历史传统与文脉传承下去,或者哪怕只是用来点缀一下今天的招牌。那些前身源头可以追溯或者勉强搭到晚清至民初的大学,哪个不想将百年、百多年的校庆办得轰轰烈烈、尽人皆知?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之初1951至1952年大调整建立的一批学校,如今也已到了花甲之年,多数都在前些年的高校扩招运动中变得壮硕可观,有动力有财力,利用整数生日做个隆重庆典,也很可理解。

  有人说,西方著名高校多半并不大做校庆,甚至百年校庆也很是低调。然而,浓缩了西方高校数百年历史而快速成型乃至崛起的中国高校,是否一定要向哈佛牛津保持一致,还有可以探讨研究的空间。譬如庆祝生日,有的人喜欢每年都隆而重之大排筵宴,有的人则乐意低调简朴,未必硬要强求一律;中国人有中国的传统与习惯,只要爱炫者没有额外占用公共财富,简朴的也没有妨碍到同行或邻居们的体面就好。

  最近的若干年里,中国大学的校庆,恐怕还会以相当密集、张扬的姿态持续进行下去。我们大可指责其浮躁,不过,在整体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要求大学独守清高、保持淡定实在并不容易。今天的高校早不是孤悬着的空中花园,为了在教育投入大盘子里多分一杯羹,而利用校庆或其他纪念日,通过各种熟人关系请来级别尽可能高的领导人,对高校而言,绝不仅仅是在相互攀比时满足虚荣心,更能收获不少实际利益。因此,不改变高校立身生存的体制环境,而一味贬损高校过分行政化,让校庆不再变成秀场和“形象工程”,固然可以逞一时的口舌痛快,做情绪化的宣泄,却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扭转风气。

  比起校庆是否办得太多更值得讨论的,或许是校庆究竟应该怎么办。如今几乎个个上了规模的高校要继续在奔向“世界一流”或者地区领先的竞争发展道路上飞奔,除了赢得政府财政和项目支持之外,办学资金和服务社会项目的多元化,已成必然之势。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校友逐渐被视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事实上,每次参加校庆活动,印象深刻而感人至深的画面,恰是普普通通校友们的重聚、叙旧与交流。让校庆回归大学的学术本分,尊重并平等对待所有校友,为他们提供一个隔离社会庸俗价值判断的温暖家园、温馨时刻,不急功近利地凝聚人心,恐怕才是校庆最大的功用。

  已有高校将学术活动办成校庆主体,有高校尝试“序长不序爵”了。毕竟,对于那些正在努力建设大学精神、摆脱行政化桎梏、生出了文化自觉的大学来说,校庆办法的变化,必然会发生。毕竟,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文化靠喊口号、做宣传只能赢一时的眼球,要培养可以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等人才,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学生,更期待能通过校庆窗口“观其行”,才能信其追求。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