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大批聚焦民生“小话题”的提案议案涌现出来。比如,为幼儿兴建更多幼儿园、统筹市场来稳定菜价、改进学生午餐等。(1月15日《东方早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应该说,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聚焦民生的“小提案”大量涌现,构筑了民生的亮点,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首先,两会小提案大量涌现,体现了代表委员的一种亲民情怀。“情为民所系。”显然,代表委员的提案,应该成为“民意的传声筒”,能够真实地反映和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贴近市民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哪儿,无疑承载了很多市民的一种期待。人大代表柏万青认为,上海应当传承发展戏曲文化和本土文化。因为现在上海很多区级工人俱乐部已经丧失了培养明星的功能,让很多本土文化后继无人。对此,她建议上海的剧场“对口”一个剧团,每周免费提供一次演出或者排练,这样,老百姓就可以走进剧场。
显然,“让老百姓走进剧场”,确实是一个好建议。一方面体现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设施扶持政策上的力度,提升市民的城市幸福感。
其次,两会小提案大量涌现,也体现了代表委员的实践精神。应该说,每一份提案中,都凝聚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劳动和心血。比如张立军委员调研发现,上海的电费“分时计价”半价优惠时段一直是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6点,实际时间只有8个小时,比较短,而这个时间段里多数人已上床睡觉休息,老百姓享受到的实惠有限,操作上不够人性化;人大代表胡敏调研也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市民中心等部分上海社区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我上班它上班,我下班它下班,我休息它休息”的时间安排矛盾问题。所以她建议,社区服务机构在双休日工作一天,以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可见,代表委员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写出更多有价值的提案。找到一些老百姓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海是一座拥有2300万人的国际大都市。可以说,涉及的民生问题琐碎而复杂,但是,从参加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一份份民生小提案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我们期待,上海两会上的这些小提案能成为政府部门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为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