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超人”与科研浮躁症

2011年12月07日 09:47   来源:千龙网   杨朝清

  近日,有网友曝光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王浩斌的论文发表目录。目录显示,王浩斌3年中共发表各类论文273篇。因论文高产,王浩斌被网友奉为“学术超人”。对此,当事人回应称,其发表的文章中超过四分之三为政治宣传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和学术是有一定距离的”。(12月6日《南方日报》)

  曾几何时,学术是令人高山仰止的“阳春白雪”;现如今,学术成了饱受诟病的“下里巴人”。近年来,中国高校学术“腐败”进入多发期,多种学术不端行为接二连三地被揭发、被披露。不论是剽窃、抄袭,还是伪造数据、文献,抑或是署名混乱;每一次曝光,都是对学术公信力的一次损伤。

  旧病未祛,又添新疾。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3年中共发表各类论文273篇,平均每年91篇,平均每月7到8篇论文,“快枪手”之神速,确实是无人能敌。即使按照王教授的辩解,“四分之一”属于学术论文的话,3年68篇文章的“产量”也必定属于高产。殊不知,一些潜心治学的老教授,一年半载都难以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学术论文。

  事实尚未查明,真相尚未厘清。“学术超人”是否剽窃抄袭尚且扑朔迷离,有没有一稿多投也尚未水落石出,但可以一锤定音的是,大跃进式的“高产”很多时候都是与“低质”相生相伴的。期刊网数据显示,“学术超男”大多数文章被引用的频次为0,被下载的次数也不多。由此观之,“学术超人”的成果并不受人待见。

  然而,“学术超人”不是无根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有着厚重的社会根源。一是高校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弊端。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在竞争性的考评模式下,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中去,导致教学和科研的严重“脱钩”,理论和现实的严重“断裂”。二是功利主义和浮躁思想大行其道。在一个金钱作用不断被夸大的社会中,在一个关系能量逐渐被膨胀的时代里,很多“精华”被抛弃,很多底线被遗忘。大学这一“象牙塔”,也同样难以“独善其身”;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不同程度低沾染了“浮躁病”——只求回报,不讲付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物欲横流,侵蚀了基本的价值信仰;价值扭曲,摈弃了起码的道德坚守。易中天教授曾经在讲座中调侃,有些人之所以送他一顶“学术超男”的帽子,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他也会像那些“超女”、“快男”一样,“蹦跶不了几天”。但愿,“学术超人”不要让戏言成真。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