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2011年11月22日 14:17   来源:光明网   文硕

 

    七、小结

    有关美国电影向中国出口的数目,20世纪20年代的估算是根据1926年孔雀公司(Peacock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董事长理查德?帕特森(Richard Patterson Jr.)的一个谈话。在那个谈话里,他提到1926年有450外国电影在中国放映,其中90%是美国摄制的,即400部左右。而另一份材料显示,同年好莱坞八大公司的影片总产量是449部。按照这个数据,在中国放映的关国影片数量相当于八大公司年出品的90% 左右。根据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电影审查机构的统计,1930年在中国发行的美国电影不下540部。而南京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在统计中称,1934年有412部外国电影在中国放映,其中有364部来自美国,占进口影片的88%。这个364的数字与好莱坞那一年生产的长故事片总数目基本一致。这个数字再次说明,从20 - 30年代,好莱坞出品的80、90%的影片都会在中国发行放映。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1947年393部,1949年142部。将这些数据同好莱坞在这相应四年里的确切产量相比,显然,40年代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行数目大大超过了美国本土电影的生产数日。1949年美国电影发行数量因为中国内战和政局变化而明显下跌。(注释:萧知纬 尹鸿: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近代百老汇影响中国的历史视景,当然可以在此找到印证。有意思的是,这种印证,是通过追寻好莱坞歌舞片在中国昨日黄花痕迹的方式实现的。百老汇在中国音乐剧史中的近代线索,与好莱坞歌舞片在民国时期中的引进记录,终于合二为一,并归结到我们对中国近代音乐剧现代化潮流中海外因素的反省与反思。那时候,从轻歌剧到富丽秀,从音乐喜剧到叙事音乐剧,从科恩到小哈姆斯坦,从《爵士歌者》到《芙蓉出水》,从Fred Astaire 和Ginger Rogers黄金组合到Judy Garland,在在令人眼花缭乱。民国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本身就是百老汇对中国近代歌舞剧现代化运动的献礼。一部民国时期好莱坞歌舞片进入中国的历史,其实也是百老汇早期发展史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投影,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也无法相比的、中美歌舞剧交流的黄金岁月。摆动在古典歌舞剧和民间小戏的可能之间,百老汇与好莱坞,不仅弥封了中国传统歌舞剧的缺憾,开拓了当时中国歌舞剧的视野,而且构成中国近代歌舞剧现代化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散步历史,越来越发现早期好莱坞歌舞片说明书和报刊广告作为考察中国歌舞片历史发展的一把钥匙,不仅仅是深入探讨中国电影早期痕迹的重要史料,从深处说也是思考百老汇、好莱坞歌舞片与中国音乐剧史相互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人和欧美人几乎同时选择通过歌舞片来加强彼此的联系,分别开始了对于叙事音乐剧和民族音乐剧的探索。但当百老汇渐入佳境,走向黄金年代时,中国的音乐剧,无论电影还是舞台剧,却割断了与世界的交往,开始进入低潮。从这一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世界松手的历史源头与深刻原因。

    这是一部要用心去感悟的历史。近代中国音乐剧人急切地向外面的世界学习,百老汇、好莱坞与中国音乐剧现代化的联系和相关性在其中显而易见,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透过这段历史,把中国音乐剧放在世界音乐剧的大视角中加以审视,以重新认识中外文明的进步和失落。我深知,这段历史,仅仅是呈断层、块状的存在,成为一种历史,回忆与追寻正如考古。对于这段转眼如烟而逝的历史的探索历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她的精神之旅像春雨润物,静而无声却深而又深。

    此岸彼岸,期间难以逾越的深渊也许只有借歌舞片来填埋。好莱坞歌舞片(Musical Movie)一边与电影相连,一边与音乐剧携手,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中国散播着它们的希望与快乐。清点它们依稀而矫健的足迹,盘点昨日的荣耀与失落的惆怅,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幽径。那些曾经引来蝶飞蜂拥的奇花异草,早已依稀残缺,或还残存片刻当年一二的繁华遗迹。

    幸运的是,那些尚未腐化凋零的断胶残片乱中有序,让我们至今得以以惊叹的眼光欣赏到当年进入中国的好莱坞歌舞片群像及其背后百老汇歌舞者的历史脉动。《爵士歌者》、《百老汇之歌舞》、《画舫缘》、《璇宫艳史》、《四十二号街》、《1930年新群芳大会》、《歌舞升平》、《蓝色狂想曲》、《从军乐》。。。。。。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艰难地清点着这些曾辉煌于百老汇大街的剧名。这不是一场惨烈战役后的人名造册,但却是有着深刻含意的昭示……人类音乐剧共有的精神丰碑。它们虽然是中国音乐剧的“外星人”,但一旦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立刻变成中国音乐剧史册中不可或缺的国际价值品牌,也对中国早期电影和歌舞剧,尤其是歌唱片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渔家女》和《疯人狂想曲》之第七段,都借鉴并采用了弗兰茨?莱哈尔(Franz Lehar)的轻歌剧《风流寡妇》(Merry Widow Waltz)中的音乐;《压岁钱》中龚秋霞与胡蓉蓉在楼梯上表演大段踢踏舞;黎锦晖明月歌舞团的一些舞蹈编排直接借鉴了好莱坞Busby Berkeley歌舞片中的美女圆形造型。

    研究历史是重要的!音乐剧艺术如果没有前人的开拓与奠基,并经过不同时间、空间的发展,以及国际的文化交流,就不可能有今日的面貌。面对今天欧美音乐剧进入中国的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民族音乐剧的新的道路、新的高峰、新的浪潮仍然在孕育着,等待一个时机轰然爆发。

    主要参考文献

    盖晓星:从戏剧到电影,齐鲁艺苑,2005年第一期

    李欧梵:上海摩登(修订版)—一种新型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文选自文硕中国音乐剧史十册系列研究计划之第二册《中国音乐剧史(论纲卷)》第10章。第一册《中国音乐剧史(近代卷,上下)即将由大连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