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2011年11月22日 14:17   来源:光明网   文硕

 

    六、影像中的百老汇群星谱

    在百老汇的百年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制作人、导演、作曲家和演员。若我们静心回眸历史,当一部部音乐剧目或轰轰烈烈或缠缠绵绵或歌舞升平被创作出来时,哪一歌、哪一舞,不情系这些音乐剧先驱们的梦想与困惑、激情与忧患呢?正是这些音乐剧产业链不同风格和层次的音乐剧人的奋斗,才使远逝的美国文明和娱乐史,现在还可以跳跃在我们的视野。这些巨匠们、巨星们不仅在音乐剧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整个美国音乐娱乐殿坛也发挥着一言九鼎的指导作用。既然他们曾或深或浅地参与或影响了当时的美国音乐剧新势力的思潮,共同铸造成现代音乐剧场最高美学标准,其人其剧也就不再是纯个体存在,而已转化为不乏剧目史、表演史和思想史意味的个案,甚至说他们已经进入历史且凝为历史本身。若无这些先驱们的个性追求或灵魂跌宕的思想还原之累积,百年音乐剧思想的整体通史之建构,恐属海市蜃楼。

    而当这些“歌舞幽灵”出现在中华大地之时,却多了一份真诚而纯净的传教士风范。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戏剧美学观照,于焉形成。

    佛洛伦茨?齐格菲尔德(Florenz Ziegfeld,1867-1931)虽然不是一位音乐家,但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创意者、制作人和营销广告人。从艺术上来说,20世纪初,他凭借Ziegfeld Follies、Ziegfeld girls的创意,规模宏大,制作精细,是夏季富丽秀所能达到的顶峰之作,营造出壮丽绝伦的“齐格菲尔德富丽秀”时代,他的许多美国本土化创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美国歌舞剧场的风貌,他的音乐更是使美国从19世纪80年代的靡靡之音向令人激动的新时代的爵士乐时期转变的桥梁。在近20年的百老汇岁月里,齐格菲尔德按照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以其大气、典雅、细腻和浪漫,精心地打造着属于自己更属于美国的歌舞娱乐王国。“最精良的整体制作水准”,将其对美的独特认识概括无遗。他的生命岂止辉煌而已,就照齐格菲尔德自己对夏季富丽秀和叙事音乐剧的独特认识——对美的追求一点来看,他的生命足可惊天动地!一部音乐剧《画舫缘》让整个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沉醉于夏季富丽秀却在叙事音乐剧创新上知名度远超富丽秀的齐格菲尔德。

    齐格菲尔德夏季富丽秀不仅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词曲作家,也是制造明星的梦工厂。一些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剧专家,如维克多?赫伯特、艾尔文?柏林、杰罗姆?科恩、理查德?罗杰斯、乔治?格什温、诺尔?考沃德、威廉?杰罗姆等,也先后参与了富丽秀音乐创作与制作。有的因此开始展露锋芒,走上成功之路。25年之中,这种富丽堂皇的演出捧红了许多明星,芬尼?布莱斯(Fanny Brice)、安娜?海尔德(Anna Held)、海伦?摩根(Helen Morgan,1900—1941)、碧丽?贝克(Billie Burke,1885-1970)、玛丽莲?米勒(Marilyn Miller)、安?佩宁顿(Ann Pennington)、费尔德(W.C. Fields)、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艾迪?坎特(Eddie Cantor)等等,不胜枚举。比如天才艾迪?坎特,他来自纽约东部,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由街道小贩的祖母一手带大。在格斯?艾德华兹选中他扮演一名男学生出现在其综艺秀中时,齐格菲尔德看中了坎特,并让他出演了《1917年富丽秀》(the Follies of 1917)。坎特把J?C?伊根和阿尔弗雷德?哈里曼(J.C. Egan and Alfred Harriman)创作的歌曲“对于我这样的孩子”(That's The Kind Of A Baby),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首新颖的非常有趣的歌,歌曲表达的是一个非常幸运的男人遇到一位过着奢侈生活非常富有的女子,并爱上了她。这首歌通过坎特出神入化的演唱,能让人体味到挑战自我的一份乐趣,听了眼热、心热,从而确立了他齐格菲尔德式的全能明星形象。这首歌影响甚巨,据说“1917年富丽秀”的每一次表演,观众都一次又一次要求重唱这首歌。艾迪?坎特在演唱时一边轻拍着手,一边在舞台周围跳动,他那好无拘束的快乐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听众。

    在科恩开启了现代百老汇音乐剧的大门之后,格什温以其不可阻挡的锐气、严肃细腻的乐曲格式和对音乐特有的领悟对“百老汇”进行了成功的定义。正如列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do Bernstein)评价的那样:“他是美国音乐史上真正的天才之一”。格什温天才的创造力、丰富大胆的想像力使得他的音乐剧创作扎根于美国的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综合了欧洲音乐艺术、爵士乐、黑人歌曲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交响爵士乐,开创了“美国化”的音乐剧道路,其代表作《蓝色狂想曲》,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他的舞台剧与电影歌曲,也成为后来爵士乐或歌曲创作所仿效的标准。1945年,华纳公司以他的音乐和生平为基础,拍摄了电影《蓝色狂想曲》。这部电影在中国放映过。之前,由他作曲、Samuel Goldwyn.制作、George Marshall导演的歌舞片《芙蓉仙子》(The Goldwyn Follies,1938年)也被引进中国。

    任何人在提到艾尔文?柏林(Irving Berlin)时都会引用百老汇大师杰罗姆?科恩对他所做的评价:“在美国的音乐史上,无法为艾尔文?柏林排位次,因为他就是美国音乐本身”。这段话充分证明了艾尔文?柏林在美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科恩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说这段话的,当时柏林已经在音乐界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但人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柏林在这个行业内继续奋斗了又一个30多年,并且成就卓然。在早期创作中,柏林并没有将太多精力投入到音乐剧的创作中来。他的歌曲更多地被电影所引用。他为电影创作的歌曲让人如此难忘,从1927年《爵士歌者》(The Jazz Singer)到1943年《从军乐》(This Is the Army),再到1991年《孤独归家》(To Home Alone),其中的很多插曲都立刻让人回忆起剧中的情节。他在电影歌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那首创作于1942年的“白色圣诞节”(White Christmas),它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和1963年的托尼特别奖。

    巴特克先生鉴:

    时代华纳之影片《从军乐》(This Is the Army)之上海首映为华洋义赈会筹得善款法币逾贰仟万。此一成功善举首要之功劳当归于足下及诸团队,因端赖诸君提供大剧院以为场地。予愿谨此代表中国福利基金委员会并本人,对此无尚之协助致以深深谢忱。 连同前此之国剧节所得(亦为本会所赞助),此款将俾本会为中国被难地方提供极大之必须援助。予谨此知会,在此一重要运动之中,足下等之良多贡献在此广受赞美。

    谨上Song Ching Ling(孙中山夫人)

    1946年6月18日

    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在音乐剧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他被称作是“现代美国音乐剧之父”和美国剧场音乐的先驱。他为100多部电影和音乐剧创作了700多首歌曲,尤其是1927年创作的《画舫缘》被誉为百老汇音乐剧早期阶段最为重要的作品,开启了剧本音乐剧的先河。小哈姆斯坦那充满感情的唱词,齐格菲尔德式的豪华富丽的舞台装潢以及科恩美妙动人的音乐首次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于这部作品,仅仅用“最感人”或者“最有艺术性”来评价是不够的,它可以称得上是百老汇音乐剧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一部剧作。

    这些好莱坞歌舞片的引进,将一大批百老汇歌舞明星推进中国民众的视线。其中包括: Anita Page(“The Broadway Melody”);Eleanor Powell(“Broadway Melody of 1936”);Al Jolson(“The Jazz Singer”、“The Singing Fool”);Fanny Brice(“My Man”);Marilyn Miller (“Sally”、“Sunny”);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Flying Down to Rio”、“Shall We Dance”)Bert Wheeler和Robert Woolsey (“Rio Rita”);the Shirley Temple (“The Poor Little Rich Girl”);Judy Garland(“The Wizard of Oz”)和Jeanette MacDonald (“The Love Parade”)。

    芬妮?布莱斯(Fanny Brice,1891—1951)是齐格菲尔德明星包装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在齐氏看来,他的许多富丽秀歌曲都适合于她那独一无二的招牌式喜剧表演,她丰富的面部表情、笨拙的手势和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足以成就她成为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喜剧歌曲的表演者。正是齐格菲尔德的策划包装,使布莱斯从一个身居陋室、地位卑微的丑女快速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1968年,她的女婿以她的经历为主题,用当代的艺术手法拍制了由芭芭拉?史翠姗主演的经典音乐剧《滑稽女孩》(Funny Girl)电影,使得芬妮?布莱斯的歌舞形象和从艺经历流传至今。布莱斯在1929年的电影《我的男人》(My Man)中的演唱回味无穷,表现手法幽默智慧,曾久居榜首。

    Fred Astaire和Ginger Rogers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黄金舞蹈组合。尽管他们合作的关系仅持续了六年(1933年-1939年),但在这期间他们有九部作品问世,并于十年后推出了他们的第十部作品,上映期间,加场不断。由于Astaire对舞蹈的掌握更熟练,经验更丰富,Rogers听从他的指导并模仿他的舞姿,终使两人的合作天衣无缝。这对黄金组合向人们揭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成功合二为一所造就喜悦与幸福。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以他们作为衡量电影中舞蹈桥段精彩与否的标准。他们双方在终止合作关系后,各自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表演生涯。Astaire始终坚持跳舞,在超过40多部电影中与很多女演员成为合作伙伴,如Rita Hayworth、Eleanor Powell和Cyd Charisse,但都没能像和Rogers那样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他们1933年合作的第一部歌舞片《锦绣天》(Flying Down to Rio)就进入中国放映过。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