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2011年11月22日 14:17   来源:光明网   文硕

 

    三、Operetta 、Revue、Vaudeville、George White's Scandals、Follies

    美国内战结束以后,开始诞生了一些本土导向越来越鲜明的歌舞剧,如综艺秀、时事秀、富丽秀和音乐喜剧。在歌舞层面上,它们根源于美国本土,又与欧洲轻歌剧互有交叉、藕断丝连,虽然其中一些影响已经非常大,成为一种歌舞剧类型的代表,但明显缺乏统一的戏剧风格和理念,缺乏戏剧性追求。尽管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和西格蒙德?龙伯格(Sigmund Romberg)保留了欧洲小歌剧传统,但在美国人的表演和仿制作品中,这些从欧洲引进的民间歌剧、轻歌剧、小歌剧越来越具有美国风味。如果要找欧美之别,应该主要在娱乐品质和戏剧性强弱的差异上。轻歌剧重欧化、贵族气浓,而美国歌舞剧则趋于平民化,轻松热闹、本土气息浓;欧洲歌舞剧戏剧性较强,而美国歌舞剧戏剧性较弱。

    其实,欧派也好、美派也罢,并不是泾渭分明、非黑即白,它们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可惜自从内战结束开始,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这两种风格的差别越来越大,美国,在民间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验到朗费罗说的那令人心神向往的一番话:“……两条路在一片森林中分开,我选择了这条路,少有人迹,千差万别因此而起。”

    从汉代百戏、滑稽戏,到宋代说唱,我们也可以找到综艺秀、时事秀、滑稽秀的影子,俗人俗事,声情并茂,为中国歌舞美学开新局的先声。戏剧改良运动之后,Revue、Vaudeville、Follies等进入中国,当属意外的收获。所以,这样的外来专业字眼,在很多中国专家的文章中已经常看到,比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专家主张在古典歌舞剧构架中填充全新的内容——宣扬革命和阶级斗争。欧阳予倩曾就这一现象作准确总结:“改革后的旧戏,我以为不会变成Opera,Operetta或是Revue。”(注释: 欧阳予倩:“再说旧戏的改革”《欧阳予倩文集(卷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版)张庚等学者也主张,应学习同时期西方歌舞剧表现形式,甚至富有先鉴性的提出Dramatic Singing and Dancing理念,然后再这些形式中注入古典歌舞元素。(注释:张庚,戏剧概论,《张庚文录》第六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从上述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30年代,国人就已经很熟悉Opera(歌剧)、Operetta(轻歌剧)、Revue(时事讽刺剧)和Dramatic Singing and Dancing(戏剧性歌舞)概念。这与当时好莱坞歌舞片和有关媒体的宣传,不无关系。一个几乎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人对百老汇的了解有如歌舞算盘拨弄的回声,一点也不封闭,甚至是同步的。

    1, 轻歌剧(operetta)

    1894年到1895年,在美国有14个剧团上演欧洲小歌剧,这给美国本土音乐剧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刺激,美国人也试图创作自己的美式轻歌剧。斯宾塞(Spencer)作词作曲,于1886年推出的《小大亨》(The Little Tycoon)上演了500多场,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美国人的轻歌剧”。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美国乐坛上一位重量级的“多面手”作曲家、指挥家、首席大提琴家—他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美国风味的轻歌剧,深受中产阶级的欢迎,为美国轻歌剧赢得了世界声誉。赫伯特逝世之后,西格蒙德?龙伯格(Sigmund Romberg)、鲁道夫?弗雷蒙尔(Rudolf Friml)、卡斯坦福?鲁德斯(Gustav Luders)、格斯坦夫?科克(Gustav Kerker)等等,将美国式轻歌剧发扬光大。

    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音乐剧舞台一度兴盛的轻歌剧逐渐衰落,但在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较浓的轻歌剧风味,而利那和洛依瑟的《窈窕淑女》更是巅峰之作。轻歌剧作品以异国他乡或神化历史为背景,讲述富于传奇式的爱情故事,语言精致夸张,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所以在较为贴近生活和时代口味的音乐喜剧兴起之后,必然会退居幕后。

    《凤凰于飞》(Rose Marie)是美式轻歌剧电影的代表作。该剧舞台版1924年9月2日首演于百老汇帝国剧院(Imperial Theatre)。创作团队包括:作曲为鲁道夫?弗里姆尔(Rudolf Friml)和赫伯特?P?斯托萨特(Herbert P. Stothart);作词为奥托?哈巴赫(Otto Harbach)和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 Hammerstein II);编剧为奥托?哈巴赫(Otto Harbach)和奥斯卡?小哈姆斯坦(Oscar Hammerstein II)。演员为玛丽?艾里斯(Mary Ellis)、弗兰克?格林(Frank Greene)和利拉?布里斯(Lela Bliss)。后来,百老汇重排于1927年1月24日,导演为保罗?迪基(Paul Dickey),演员为埃塞尔?路易斯?莱特(Ethel Louise Wright)、查尔斯?米金斯(Charles Meakins)和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

    《凤凰于飞》1924年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演出持续1年有余,随后在英国伦敦和加拿大多伦多均取得成功,并被MGM改编成三个同名电影版本:1928年被改编成默片,Joan Crawford和James Murray主演;1936年为最好的版本,也是目前发现已经进入中国放映的版本;1954年Eastmancolor版本,由Ann Blyth,、Howard Keel 和Fernando Lamas主演,并由Busby Berkeley编舞。

    1936年版本由Jeanette MacDonald 和Nelson Eddy主演,尽管剧本修改幅度较大,而且删除很多歌曲,但在市场上取得极大的成功,并成为MacDonald和Eddy的传世之作。其中“Indian Love Call”一曲经二人演绎,成为当时的热门金曲。

    2,时事秀(Revue)

    时事秀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法国的集市表演,法国人每年都进行模仿性的表演,把去年的时事再现出来加以讽喻。Revue一词就来自法语。虽然美国在19世纪初就有相似的时事秀,但真正兴盛,却是在1916年-1932年之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经济危机期间,是一种复合表演剧场娱乐,它集中了音乐、舞蹈和滑稽短剧。

    美国不同的制作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选择了不同的英文单词代替它,如齐格菲尔德的“Follies”、乔治?怀特的“Scandals” 、俄尔卡罗(Earl Carroll)的 “Vanities”等等。时事秀在没有完整故事情节,重视华丽歌舞场面,包容各种表演元素方面,与综艺秀相同。不同之处表现在,大多数时事秀依然以华丽的视觉奇观取胜,甚至依靠美女裸露的身体吸引顾客,而且有反映时事的主题,尽管这一线索有时非常微弱;此外,脚本、歌词、音乐都是专为展现特定主题而专门写成的,不像综艺秀可以东拼西凑。时事秀多少可以算是精致化的综艺秀。

    时事秀在美国属于迎合高消费的中产阶层口味的综艺秀,综艺秀的观众大多是那些高收入、受社会道德规范较少的新兴中产阶级。他们乐意看到一些头条新闻被解剖的七零八落、那些丑闻缠身的公众人物被无情的奚落与调侃,然而最吸引他们的仍然是半裸美女们诱人的酮体。

    随着1927年有声“对话”电影的出现,电影公司开始拍摄舞台剧的歌舞表演。这样的短片逐渐取代现场娱乐,并频繁参加各种影展。从1928年开始,制片公司纷纷制定计划,根据舞台剧改编、拍摄和发行一些 “musicals”和“revues”类型的大众化电影。比较著名的包括:《The Show of Shows》(华纳兄弟,1929年)、《The Hollywood Revue of 1929》(美高梅,1929年)、《Fox Movietone Follies of 1929》(佛克斯,1929年)、《Paramount on Parade》(派拉蒙,1930年)、《New Movietone Follies of 1930》(佛克斯,1930年)《King of Jazz》(环球,1930年)。英国也不甘落后,先后推出《Harmony Heaven》(大英国际电影,1929年)、《Elstree Calling》 (BIP,1930年) 》这样的时事秀电影。

    3,综艺秀(Vaudeville)

    1940年,道格拉斯?吉尔伯特(Douglas Gilbert)在他的著作《美国综艺秀:其生活与时代》(American Baudeville, It’s Life And Times)中准确地道出了综艺秀的意义:“综艺秀……是全民放松活动,……是大众的戏剧,它们单纯得像马戏表演一样。我们所热爱的这种戏剧形式是一个完整的、愉快的美国缩影,它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气息、毫不世故,……它们的幽默倾向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因此,综艺秀是一个重要乐章,不仅是关于舞台的,而且是关于美国的。”

    综艺秀是一种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兴盛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剧院娱乐形式,被称为“美国歌舞秀产业的心脏”(the heart of American show business)。由于综艺秀的演出大都是东拼西凑、五花八门的,因此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是它为时事秀中出现叙事萌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是不可置否的。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综艺秀已经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阿尔比花费重金包装的综艺秀也将面临破产。随着电影、尤其是1928年有声电影的兴起,更加剧了综艺秀的衰败。那些综艺秀的明星们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经过30年代早期的经济大萧条,综艺秀更显零落,甚至时代广场的表演厅也改成了电影院。许多人认为综艺秀已经完了,但是只要有人头顶礼帽,手持拐杖唱起“再一次……”,综艺秀的精神就会再一次浮现。它对音乐剧,特别是美国音乐剧歌舞艺术的贡献不可忽视。

    4,乔治?怀特的“Scandals”(George White's Scandals)

    乔治?怀特(George White,1890年—1968年)是一位制作人、导演、作者、舞者和演员,以独唱演员的身份,参演过众多由年青的作曲家,后来成为百老汇现代音乐剧之父的Jerome Kern作曲的剧目,比如“The Echo” (1910)、“Ziegfeld Follies”、 “The Whirl of Society”、“The Pleasure Seekers”、“The Midnight Girl”和“Miss 1917”。1919年,他在1919年与1939年之间,效仿齐格菲尔德的富丽秀,制作并导演了第一个系列revues 歌舞秀George White's “Scandals”,这种歌舞剧集美国最优秀的本土流行歌舞元素和滑稽秀、大腿美女于一体,可以与来自欧洲的variety相比美。这些歌舞秀给一大批演员提供了走向明星大道的机会,比如,W.C. Fields,the Three Stooges,Ray Bolger,Helen Morgan,Ethel Merman,Ann Miller,Bert Lahr,Rudy Vallée,Louise Brooks和Eleanor Powell。女歌舞演员总是与“丑闻舞步”(Scandal Walk) 紧紧地链接在一起。George Gershwin参与了1920年至1924年版的创作。George White's “Scandals” of 1934,1935和1945 被拍成电影,以1934's George White's Scandals最为有名,一些歌舞片巨星,如Eleanor Powell、Alice Faye,就是从他的歌舞秀中脱颖而出的。

    5,富丽秀(Follies)

    富丽秀起源于法国,由小佛洛伦茨?齐格菲尔德引进美国百老汇。正是基于深受法国影响的“富丽秀”(follies),雄才大略、志向高迈的齐格菲尔德创造出一种改变了百老汇舞台表演和流行歌舞的全新娱乐形式。

    1896年,在一次欧洲旅行中,齐格菲尔德遇到了年轻美丽的法国歌舞名伶安娜?海尔德(Anna Held)。安娜那双迷人的双眼,比得上天上的星星,让齐格菲尔德一见钟情。回到美国以后,齐格菲尔德立刻卖掉了他所有的珠宝,然后发电报给安娜?海尔德提议她来美国发展,并将宝石卖得的1500美元作为安娜?海尔德的路费和以后发展的费用。安娜?海尔德被他这一举动感动毅然赴美,并于1896年9月2日出演了为她量身定做的、在海瑞德广场剧院(the Herald Square Theater)首演的歌舞剧《客厅进行曲》(A Parlor Match)。

    不久,安娜?海尔德建议他仿造法国时事秀Folies-Bergère(法文)样式,广纳歌舞艺人,纵情声色,制作首档“齐格菲尔德富丽秀”(the first Ziegfeld Follies)美国版。但作为一名美国音乐戏剧舞台的经理,齐格菲尔德不想完全依赖法国风格,而是希望打造出与法国富丽秀平起平坐的美国富丽秀(an American equivalent of the Follies Bergères)。他无意于讽刺时事,而是设想这种华丽的歌舞娱乐形式能够淋漓尽致地突出女性美。在1909年夏季富丽秀中,齐格菲尔德让女孩们头上带着迷你战舰,身着彩装代表国家的每一个州,跳着渲染着民族爱国气氛的舞蹈。在令人浮想联翩的结局中,舞台背景变暗,轮船在纽约高楼林立的背景下用灯光显现出来。多么高明的制作人!

    从1907年到1931年,在20多年里, 齐格菲尔德创造了21版夏季富丽秀,声势惊人,成为20、30年代百老汇繁荣辉煌的象征。其中在1926年、1928年和1929年有过间歇。齐格菲尔德通过夏季富丽秀的制作,确立了一套其他人无法可比的歌舞剧标准,也使他成为那个时代里最杰出的歌舞剧制作人,为美国后来的音乐剧创作在音乐和歌舞上留下大量宝贵遗产。无论是采用暗示的手法还是采用明确表达的手法,齐格菲尔德都从未完全裸露出界。这种以美丽女孩为核心的齐格菲尔夏季富丽秀直到今天依然吸引着美国人的眼光,并确立了他的夏季富丽秀在世界歌舞剧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娱乐品牌形象。

    齐格菲尔德旗下明星及其作品的引进,以及分别于1930年、1937年中国首映的《新群芳大会》(Follies of 1930)、《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1936 ),以及后来的《锦绣天堂》(Ziegfeld Follies of 1946)给中国带来的歌舞即景与典雅奇观,犹如野暮荒寒之后漫山鲜花盛开的春色给人带来的希望。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位太平洋彼岸音乐剧制作人的营销策略对中国的启蒙。从营销广告上来说,他凭借Ziegfeld Touch和Glorifying the American Girls,点石成金,在娱乐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批批美国作词作曲家、歌舞演员因此而走上成名之路,而且,数百首新歌问世,新兴的词曲作家被不断挖掘出来,给后来的音乐剧创作留下大量宝贵遗产。尤其是,那些或娴静、或温柔、或甜美、或典雅、或滑稽的女子成为他“让美国姑娘光彩四射”的口号之下歌舞秀的最大卖点。

    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为齐格菲尔德的高品位歌舞美学对中国的娱乐“侵略”。齐格菲尔德总是希望以最精良的整体制作水准打造他的夏季富丽秀,并努力地使每年的作品超越以前,更上一层楼。所以,他不断追求规模越来越宏大、舞美越来越奢侈的豪华版演出,从而在老式百老汇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齐格菲尔德去世以后,虽然仍有人继续制作夏季富丽秀,不同品牌的富丽秀争奇斗艳,但却不可能再现齐格菲尔德时代的辉煌。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