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

2011年11月22日 14:17   来源:光明网   文硕

 

    二、从《爵士歌者》到《百老汇之歌舞》

    当美国经济步入大萧条时期(1929年-1933年),股市崩盘迫使很多歌舞秀不仅不得不从百老汇的豪华剧院移至小剧场,而且,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歌舞剧的中心同时从剧场逐渐向好莱坞的摄影棚转移,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百老汇剧目被部分地或完整地搬上银幕。电影的出现,携带着魅影风情与声光色相,虽然对百老汇的各种娱乐演出构成了相当大的生存威胁,但也扩大了百老汇的影响力,使大量经典的、珍贵的百老汇影像资料得以传世。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歌舞片《爵士歌者》(1927年)和《百老汇之歌舞》(1929年)之上。这是剧场向映像致意的时刻,也是舞台剧与新型媒体交汇的时刻。百老汇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凭依有声片的胶片与声道,再演一场场歌舞升平的繁华春梦,如电如影,再从美国来到中国。

    1,《爵士歌者》(The Jazz Singer,1927 film)

    1927年10月6日,根据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由阿尔?乔尔森主演的《爵士歌者》的首映,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有声Talking电影的诞生。之所以说它是“第一部带有对白”的有声电影,是因为它不仅通过试验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供的维他风系统制造出音乐,而且剧中人开始“有声”说话。

    本片由Alan Crosland导演,由Alfred A. Cohn根据Samson Raphaelson的故事改编, 并由Al Jolson、May McAvoy、Warner Oland主演。原计划由综艺秀明星George Jessel主演,但他希望提升出演报酬,这使华纳兄弟公司认识到培养自己的明星更划算,所以,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娱乐者”(the world's greatest entertainer)的广告之下,隆重推出阿尔?乔尔森。

    剧情描述一个犹太拉比(Cantor Rabinowitz)的儿子Jakie一心想成为百老汇明星,但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他们只想让他成为犹太教仪式中的领唱,但Jakie喜欢唱流行歌,即爵士乐。父亲的朋友在歌厅看见Jakie在歌厅唱歌,告诉了父亲,父亲很生气将儿子打了一顿。儿子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只留下了伤心的母亲和生气的父亲。十几年过去了,Jakie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爵士歌手,在一些小歌厅很受欢迎。Jakie出色的演唱,引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舞蹈演员的注意,她决定帮助他演出。演出一阵后,Jakie名声大振。女舞蹈演员要到百老汇演出,她也将Jakie介绍了过来,于是Jakie也有了在百老汇演出的机会。来到纽约后,Jakie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听到儿子的歌后很开心,但父亲还是不原谅儿子。Jakie看到父亲固执己见,再一次离家出走,父亲大病不起。教堂没有了领唱,大家都想让Jakie回来演唱。母亲和父亲的朋友来到剧场,劝说Jakie。Jakie看到父亲病重的样子,左右为难。最后Jakie选择父亲,回到教堂当起了领唱,而暂停百老汇的演出。听到儿子的歌声后,父亲幸福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几年过去,看到儿子功成名就,母亲在台下开心的笑了。

    第一部有声片,尽管其中只有很少几段对白,“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也只有几首歌,如“Mammy”、“Toot, Toot Tootsie!”和“Blue Skies”,依然让当年的观众跌掉眼镜。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Al Jolson)大享盛名,并彻底改变整个电影业的轨迹。曾多次重拍,1980年版由尼尔?戴蒙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1929年4月,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奥林匹克的前身)放映了《爵士歌者》,同年9月大光明大戏院放映了阿尔?乔尔森主演的另一部名作—《荡妇愚夫》(又名《可歌可泣》)。1931年,中国受此影响,制作出了第一部有声片。

    阿瑟?奈特在《最生动的艺术》一书中指出:这部影片在美国当天的迅即成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杰拉尔德?马斯特也说:“《爵士歌者》的成功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把1927年的电影工业撕成两半”。

    但也有评论指出:“本片能进入AFI100,自然是因为它具有的历史地位——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在时刻注意着对白的出现。不过,本片的‘声音’,大部分都是歌曲的演唱,单纯的对白只有几句而已。全片的叙事,主要还是依靠字幕。这也叫做有声片吗?只是简单发声的电影就叫做有声片,太牵强了。看到那么少的对白,有些失望。期望以后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全部依靠对白来表述剧情的第一部电影,这才应该叫做第一部有声电影。”(注释:qfmeng:《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左右为难(AFI100 TOP 090)》,www.blogbus.com )

    无论如何,《爵士歌者》的首映,宣告无声电影时代的结束。为满足市场需要,大批影业公司老板急忙为新片配音,而影院老板们也不甘落后,开始建造适宜于放映有声片的放映厅。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些导演突发奇想,先拍摄一组长长的无声镜头,然后配上声音以突出画面的运动,同时还重视运用音乐来营造氛围。(注释:芥末杆子:《爵士歌者》——“误打误撞”的最早有声电影,2011-02-20,http://i.mtime.com/jiemoniu )

    当时,夏令配克影戏院与大光明、奥登、卡尔登Carlton、恩派亚Empire、中央Palace、维多利亚Victoria、巴黎Paris、上海Isis、美琪 Majestic一样,均是好莱坞电影公司首轮影片放映影院。当年,郁达夫在一篇评论中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是中国的电影,不是美国式的电影,所以我们与其看大华、卡而登的跳舞,还不如看乡下扶乩师的请毛元师。”(注释:郁达夫: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上海《银星》杂志,1927年第13期)由此可见,这些豪华影院俨然成为好莱坞歌舞片在中国传播的源头。为吸引广大中国观众,当时夏令配克影戏院在上海媒体宣传中,使用了“华纳公司本年度最有价值出品”字眼,强调“爵士音乐”,并邀请“乐队特奏”,弥补早期有声片的不足。所谓“乐队特奏”,指的是影院邀请乐队根据电影情节现场伴奏,烘托影院气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百老汇之歌舞》(The Broadway Melody,film 1929)

    观众的胃口被《爵士歌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欣赏几句有声台词和歌曲的有声片,迫切希望看到有歌有舞的歌舞片。从此,不仅出现1929年9月15日发行的《丽娃栗坦》(Rio Rita)、12月6日发行的《伟大生活》(It's a Great Life),甚至出现7月13日发行的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歌舞片《与秀同行》(On With the Show),还在1930年出现了6月14日发行的《金色黎明》(Golden Dawn)和元月12日发行的《萨莉》(Sally)。

    《百老汇之歌舞》(The Broadway Melody),亦称《1929年百老汇之歌舞》 (The Broadway Melody of 1929)。它不仅是米高梅于1929年6月6日出品、首映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美国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和有声片。上映当时标榜: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All Talking,All Singing,All Dancing)。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是其历史价值,另外歌曲依然动听,表演热情洋溢,对白幼稚而有趣,有一种早期电影的稚气。影片首次运用声画对位法,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歌舞场面部分采用黑白,部分采用彩色拍摄,现存的只有黑白部分。

    本片由Norman Houston和James Gleason根据Edmund Goulding的故事改编,由Harry Beaumont导演, Arthur Freed和Nacio Herb Brown作曲,热门歌曲包括:You Were Meant For Me、Broadway Melody、Love Boat和开场演唱的George M. Cohan的经典传世之作“Give My Regards To Broadway”。

    本片由Bessie Love、Anita Page和Charles King主演,故事描述Hank (Bessie Love)和 Queenie Mahoney (Anita Page)姐妹俩个均为综艺秀演员,在家乡演出成功后,来到纽约闯天下。经朋友Eddie (Charles King)介绍,她们俩加入了百老汇Zanfield(Eddie Kerns )的歌舞团(Francis Zanfield's shows)。Eddie首先对Hank一见钟情,但当他看到日渐走红富丽秀圈的Queenie,便开始移情别恋。而Queenie并不领情,倾心于纽约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Jock Warriner (Kenneth Thomson)。最后Queenie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Jock手里的一个玩物,而Hank也认识到,Eddie真正爱的人是Queenie。一段浪漫的多角恋情由此展开。

    1929年11月6日,上海卡尔登影戏院日夜开映了这部“有声歌舞对白有声巨片”。电影节目单中有中英文对照的《百老汇之歌舞本事》,本事即“故事简介”之意,中文部分由徐干臣编写,封面除两位靓丽的好莱坞歌舞女郎以外,醒目位置标明:All Talking,All Singing,All Dancing,Dramatic Sensation。一般地说,看电影本事,最好先看英文,或者中英文对照看,这样可避免由于翻译失误或漏译而造成不必要的遗憾。

    电影评论家James Berardinelli认为:从电影史学家的视角看,这是一部重要的电影。这不仅是因为它是第一部有声歌舞片,还因为它是第一部综合音乐与戏剧的电影(早期音乐剧电影基本上属于影像化的综艺秀)。结尾部分的歌舞片段第一次运用黑白和彩色拍摄(只有黑白版留存至今),溅起巨大的浪花。它还是第一部事先录音制作,这个方法后来被好莱坞采用,并作为基本标准延续到现在。(注释:James Berardinelli:The Broadway Melody, November 01, 2009,www.reelviews.net )

    影片的成功,驱使MGM先后拍摄并发行了《Broadway Melody of 1936》、《Broadway Melody of 1938》、《Broadway Melody of 1940》三部歌舞片,由于最著名的舞星Eleanor Powell全程参与,观众好评如潮。1929年版还在1940年重拍为《百老汇双姝》(Two Girls on Broadway)。1942年,原计划邀请歌舞巨星Gene Kelly和Eleanor Powell,续拍《百老汇之歌舞》,但后来因故取消拍摄计划。直到1944年,MGM再次推出《百老汇节奏》(Broadway Rhythm), 该片最早叫《1944年百老汇之歌舞》(Broadway Melody of 1944)。

    纽约leafalone先生认为:作为第一部有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已经远超出我预料。虽故事有些俗套,表现仍带有戏剧的风格,电影手法更是简单粗暴——保留着强烈的舞台剧守法,但这毕竟是80年以前的电影了,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棒,更何况音乐都非常好听。几名主演,包括去年去世的阿尼塔佩吉都演得有些过火,反倒是几个配角表现得很出彩,比如那个一直要登上船的绅士,还有那位口吃的叔叔。

    电影史学家指出:“用2009年的标准去衡量一部诞生于1929年并广为流传的作品,未免显得不太公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早期的电影工作者把音乐剧搬到大荧幕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实现并逐步加以改良。虽然如此,事实上仍有很多20至30年代甚至更早期的作品钟情于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它们经受住了当时“新老交替”的考验。那些曾经观赏并陶醉于1929年歌舞片《百老汇之歌舞》的人们对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当时一些内容俗套、制作平庸的作品,有的只是演员夸张的歌舞表演情节。这类影片无法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早期有声影片岁月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奥斯卡金像奖于1929年首次举行,当时评审认为电影《翼/铁翼雄风》(Wings)和《日出》(Sunrise)均应得到最佳影片这一殊荣。遗憾的是,1930年金像奖桂冠只落在《百老汇之歌舞》头上。” (注释:James Berardinelli:The Broadway Melody, November 01, 2009,www.reelviews.net )

    也许,从非常专业的角度看,这部歌舞片的质量达不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要求,但在1929年,这部电影依然非同凡响,它表明了从默片走向“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的先声。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