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县干部”是权力垄断化的缩影

2011年10月27日 09:56   来源:中国网   张燕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两年,写出25万字的博士论文,力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他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政治家族”现象也在这样的寻找中浮出水面。(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篇博士论文中,冯军旗还原了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贡体制”与“买官卖官”,也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所有这一切,在中国社会都不算奇闻,不少新闻中都能得到印证。在这篇报道之前,9月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摘编了冯军旗的论文中“政治家族”一节内容。对照阅读之后,不禁感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县就是一个缩影。冯军旗的博士论文叫“中县干部”,所谓“中县”既指中部某县,其实也是中国一县之寓意,“中县”虽是化名,实在是“县里的中国”。

  根据冯军旗的调研统计,中县副科级以上干部1000余人。但如果以一个家族出“干部”的多少,把政治家族分为“大家族”和“小家族”,一个家族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干部为“大家族”,5个以下、2人以上的为“小家族”,中县竟然可以梳理出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这个数字是何等的震惊,揭示出家族政治在中县的影响。

  理论上说,家族政治并不意味着就坏,在任何社会,精英家庭往往都更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精英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经验人脉等决定的,正如我们看到美国也好其他民主国家也好,都有很多政治世家。关键之处在于,政治世家的兴盛是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冯军旗的论文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中县,政治家族的大小,往往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力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力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正如中县的一位主要领导对冯军旗所说:“如果我的妹妹在中县工作,那么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会处处受到关照,这是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

  显然,这样的家族政治造就的政治生态极为不健康,后果不言而喻。县政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个家族、裙带关系密布的基层政权,难以实现权力的监督制衡,腐败难以避免,并无法保障公共服务的公平和效率。一个个大小家族编织成的县级权力机构,实际上将县级权力瓜分,造成了权力的家族化、私有化,进而形成对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垄断。

  在这样的政治之下,社会阶层固化,普通人上升的渠道越来越狭窄。长此以往,危险不必多说,积累的社会矛盾很难不激化。对于这些负面影响,论文中已经有很多基于事实的描述,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中县是中国的县政的缩影,如此细致、全面地对一个县级政权的家族政治进行解剖极为难得,意义不同凡响。

  问题既然已经揭示,出路和解决之道才是重点。无论哪一级的政治治理都没有捷径,权力制衡监督是关键,正是因为县域内部的自治和选举未能实现,官员缺乏足够的监督,才导致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的家族政治盛行。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