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面子工程”是指为了追求在短期之内追求形象好看,而将外表打造的光鲜亮丽,恢弘壮大。这样的事情在某些领域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然而,“面子工程”正在将它的势力范围延伸到教育领域,着实让人惊叹。
近日,在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时,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校园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体育馆、新操场、新图书馆、新地标、新大门、新广场,甚至一些破旧不堪的宿舍楼的外墙都被粉刷一新……从2010年开始,为了迎接校庆的准备工作步入正规,挖路修路、建规模宏大的新体育馆、新图书馆、在大成广场花巨资栽种72棵古树、拆校门,这场被山大学子戏谑为“挖馒头”的大兴土木工程在议论纷纷声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时下,大兴土木打造光鲜亮丽的校园以迎接校庆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回望一下清华大学4月份举办的百年校庆:清华大学校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清华学堂被装修一新,清华新建的新清华学堂和清华博物馆也在校庆前相继亮相。虽然清华大学一直标榜校庆经费未花国家一分钱,但是一个大学的校庆真的有必要这样大兴土木,搞得轰轰烈烈吗?在这样热热闹闹的校庆氛围之下的学术气氛真的能够也热闹起来吗?
校庆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举办校庆主要是为了进行精神共享,可以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的。通过校庆来展现学校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所学校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自身的历史厚重感让校友和在读的学生对自己的母系感到骄傲,让社会各界人士被这所学校散发出来的学术氛围感染,这是校庆的主要目的——传递文化,共享文化。
然而,时下的校庆已经脱离了其原先目的了。为了能够吸引足够多的眼球,各大高校可谓费尽了心思,利用户外广告、报纸、电视、网络和出版各种书籍、专刊、光盘,进行校史资料和校友联络的“密集轰炸”。南京大学投资7000万元改造老校庆体育馆、图书馆、16幢中央大学时期古建筑修缮出新,以及修建钟亭、纪念碑、雕塑等校庆纪念设施,仅各项校庆活动筹备费用就将近耗资千万元,同时开列总投资近7亿元,多达35个重点教学场馆的项目接受校友捐赠。东南大学一举投入4000万元为著名华人科学家吴健雄建造纪念馆……这样的例子在中国高校校庆史上笔笔皆是。中国的高校为了校庆可谓都是大手笔啊,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利用大排场的校庆活动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还不仅是这些。
首先,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一所大学是否能够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学校,最主要是要看其学术氛围是否浓厚,学术成就是否辉煌,而不是简单的靠那些新建的设施优良的高楼就能成为学士集大成之地的。有的大学口口声声说要创办“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高校,但是却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建造新楼、新设施、举办排场宏大的校庆上,难道我们在评选世界名校时依靠的是学校内建筑物的高低和设施的先进?如果是这样的话,和评选世界上最美丽高校有何差别?
其次,一座设施先进的教学场馆确实可以留存很久,但是社会上更加关注的是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近几年来,大学生在数量是不断提高,然而,却很少听到对于这个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大多“泯然众人”,为了编制,掏粪、养猪……无所不干。因此有人戏言:“中国大学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对自己产品负责的机构。”有了大把的精力和金钱,却将其用在制造轰动效应的校庆之上,将学生的教学氛围的增强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这并不是一个大学应该做的,厚待学生就是厚待一个学校的未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能够代表学校的,如果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学校长期成为不负责任的机构,那就算校园修得再漂亮,里子早晚是挂不住的。
再次,大学是用来培养人才,进行学术活动的场所,将学术氛围的培养是进行教育工作的主要和基础的工作之一。为了校庆而向校友筹款建造各式各样的教学场馆,改造校园环境,慢慢的把学校变成了一个以商业目的而建成的制造“人才”的工厂,学术文化渐渐的被商业文化和行政文化所取代。在大排场的校庆中,学校名利双收,除了政府资助、校友捐款、社会捐赠等外,承办者也可以从一时豪华铺排中获得赞誉,校庆甚至成为了少数人展示政绩的“面子工程”。可是,当面子工程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学术该走向何方?
其实,并不是说建设新的教学场馆,营造出更加美好先进的教学环境是不好的,但是为了校庆而大肆铺张,大兴土木影响教学进行就是一件值得质疑的事了。对于大学来说,一个成功的校庆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一味追求热闹,而应当办得有特色,避免成为烧钱炫富和庸俗化的功利场。应该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更多的用于激励学生,用于支持科研,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促进学校的长效发展,这样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名校。
大学之大不在于排场之大,不在于热闹之大,而在于文化和思想之大,在与人文精神的实至名归。真心希望大学能够明白其中真味。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