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此,多数网民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4月6日四川在线)
“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面对一些网友的冷嘲热讽甚至恶语相向,董教授以此句打油诗回应。笔者深表理解和支持。
为人师者,与为人父母一样,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4000万,是一种泛指和虚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4000万元人民币,只代表着“有钱”。主要表达了师者一颗殷切期望之心,这恰恰是一种对学生和自己负责的高尚师德。
时至今日,以财富论英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社会生态。而通过合法合理手段赚取财富,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好事,也充分受司法和行政公权保护,应该鼓励和倡导。尤其是高学历知识分子,更应该发挥特长,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直接生产力,这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诉求,也是尊重和弘扬科学的善举。
众所周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已成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尽管存在很多体制上的因素,但是,既得利益群体的素质低下、为富不仁甚至贪得无厌,很大程度在扩大问题,刺激民间情绪。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年来,有关“富二代”的负面新闻连篇累牍,比如飙车、选妃等等,致使这个原本中性色彩的词汇,蒙上了浓重的贬义色彩。而在很多善后事宜中,一些当事群体挥金如土、藐视公德和司法的暴发户心态和行径,屡见不鲜,为中国富人阶层的素质堪忧,提供了有力佐证。
高学历,并不能跟仁义道德划等号。但是从概率学来看,高学历者,多数都具有较高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角度而言,鞭策、激励高学历者积极进取,掌握财富,实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分配体制改革。诚如董教授所言: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养群体都跻身富人阶层,肯定会从根本上提升该阶层的档次和形象。或许那时,中国富豪的慈善活动,就不会如今日这般形式主义、赶鸭子上架了。
董教授的言辞,或许有些直白甚至俗气,但公众不必神经过敏,而挥动师德大棒对其穷追猛打,则更是一种虚伪和矫情。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