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采集应当讲科学

2011年03月31日 07:05   来源:人民日报   陈家兴
    近年来,决策之前问百姓意见,决策之后听百姓反馈,日渐成为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中的程序。甚至一些公共事务,一项具体工作,也大多会听听公众的看法。这是公共治理的一大进步。当然,在具体民意采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太讲科学的现象,致使所采集的民意不同程度失真。比较常见的有这样四种情况:

    征求意见走形式。走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是决策制度的刚性约束。但有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仅是在公共平台上公布。结果,收上来的意见或有数千上万条,但有质量有分量的不多,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不多,不少意见只是笼统地说好,抽象地表达。这不是公众不热情不积极,委实是洋洋数万言,认真读下来太不容易,也便只好笼统回应。决策走到这个环节,原本是要听取真知灼见以修改完善的,因此不能满足于公开发布,还应当重点向社会各有关单位、组织、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定向寄达,请其专门抽出时间花费精力研读并找毛病、想办法。这样的决策才会更科学。

    网络获取有偏差。互联网是获取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网络的特点和技术的发达,也在客观上使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刷票族们能够从容隐身普通网民之中,炮制出有倾向性、利益性的民意,以左右民意调查结果,实现特殊目的。甚至还有一些网站用增加网页、允许重复投票等办法,以成倍提高访问量、虚增影响力,试图左右决策考量。如果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研判分析,那么所获取的网络民意必定良莠难分、价值降低。

    问卷调查不科学。不少单位、部门喜欢就某项工作、措施等搞问卷调查,看看群众的满意度。但有的问卷选项设计本身就有倾向性,比如四个选择项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显然,满意获填的机会多,占75%。就受众心理而言,由于缺少“不太满意”选项,选“不满意”又太过,最后至少也就填上基本满意了。有的问卷题目设计也有问题,公众心里的真实想法、最关心的话题不问,问的多不着边际,结果按其意思填问卷,只能对有关决策表示同意。只有选项的机会公平、关键问题不缺失,问卷调查才有基本的规范。

    随机采样太离谱。有的媒体街头随机采访行人对某项问题的看法,10个人有7个人不同意,就此认为有70%的人不同意。有的电话访问找熟识对象、问题有诱导性,对方碍于情面、被诱导,就不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回答。有的对调查样本对象增加感情和物质投资,结果你想要什么答案,他就提供什么答案。事实上,随机采样,只有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地域限制等的左右,在概率学上才是更有参考价值的。

    民意是金,是决策的沃土、政策的指向,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它被一般公共治理广泛引入,是必然的趋势。越是这样,越要建立民意采集的科学制度与机制,使对象充分、方法科学、手段正当,以确保民意采得全、采得真、采得有价值。如此,民意才会彰显它的魅力,显示它的分量。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