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封看“地中说”

2010年09月11日 07: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刘德谦

  不久前,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遗产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建都选址相结合的理念,即我们常说的“地中说”。

  这就让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河南登封旅游的事情。当时,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因此,河南给我们安排了《少林寺》的外景地,包括登封的少林寺、中岳庙以及开封的龙亭等等。当我说到想看看与“禹都阳城”有关的“周公测景台”和“郭守敬观星台”时,接待方很高兴,因为当时他们正想借着《少林寺》效应向国内外推荐河南的历史景观。

  这里提及的“禹都阳城”,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密切相关的。“登封”是由武则天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而得名的,那年武则天的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不过,“地中”之说却要比武则天早得多。

  “天地之中”一语,不仅是基于登封所在的豫州是《尚书·禹贡》所说九州的中部,那里的嵩山是中国五岳的中岳,更在于中国古代的“地中”理念。公元前1000多年周武王建都之初,便有寻求地中的打算。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当时以测影“求地中”,并以此确立国都选址:“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说的是在夏至这天正午的时候,如果用以测影的八尺立表的影长为一尺五寸,那么立表的地方就是地中)。相传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测影时,要选的就是这个位置。《史记·周本纪》所载武王“营周,居于雒邑”,就在于这个“雒(洛)邑”与夏代时定都的“阳城”最为临近。据有关考证,古本《竹书纪年》所记的“禹都阳城”,就在现在登封的“告成镇”。而今年新近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周公测景台、郭守敬观星台所在的周公庙就在今天的“告成”。

  虽然在史载里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一开始把自己的都城选在了阳城,但是研究者仍普遍认为,阳城被认为“地中”还是从周公的立表测影开始的。不仅东汉郑玄、唐代贾公彦等注疏《周礼》时,都一致认定阳城就是周公所测定的地中,后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道“颍川阳城县”时,也说那就是“周公以土圭测日影处”,直至唐永徽年间(650年-654年)贾公彦疏释《周礼》时也还说“周公度景之处,古迹犹存”。只是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周公测景台,已经是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重立的了。

  在那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我又去过登封四五次,每次都有新的认知和领会,无论是对中国的天文史或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对古人的自然崇拜,还是对儒学、道家等中华文化及其与西域文化汇合的认知,都在增多和延伸。近几年的申遗,更让登封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治理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